還記得十多年前我們玩遊戲時還在用 60Hz 螢幕,那時畫面只要一快就整個糊成一團。如今,市面上已經出現 240Hz、甚至 360Hz 的電競顯示器,看起來像是越高越強的趨勢。但問題來了:更新率真的越高就越好嗎?這篇文章就要帶你從技術演進、遊戲類型適配到實際選購建議,徹底解析高更新率的價值與限制,幫你找到最適合的電競螢幕規格!
螢幕更新率越高越強?買電競螢幕不要只看更新率,搞懂這 3 大原則才不會後悔
目前電競螢幕市場百家爭鳴,從基本的 60Hz、主流的 144Hz、進階的 240Hz,一直到極限挑戰的 360Hz 都有產品對應,甚至已有廠商準備推出 500Hz 的怪物級規格。各大品牌也紛紛強調「更新率越高越順」、「高幀畫面更能決勝千里」,讓不少玩家一看到數字就忍不住想升級。但更新率真的越高越好嗎?實際上,除了更新率本身,還涉及到顯示器的面板技術、反應時間、顯卡性能與遊戲類型等多種因素。如果沒搭配對應的硬體和遊戲環境,即使螢幕支援 360Hz,也可能只是看數字爽、打遊戲一樣輸。
一路從 60Hz 到 360Hz,更新率是怎麼走上這條極限之路?
第一階段:從卡頓走向流暢,60Hz → 144Hz
在早期螢幕只有 60Hz 的時代,畫面就像投影片一樣一張一張跳,玩射擊或動作類遊戲時常常感到畫面跟不上手速。這其實是因為顯示器一秒只顯示 60 張畫面(Frame),所以只要遊戲畫面中有快速移動的物體或轉向,觀感就會顯得生硬甚至出現「撕裂」現象。
後來隨著 144Hz 螢幕普及,整個體驗出現質的飛躍。不但畫面過渡變得更自然,搭配如 NVIDIA G-SYNC 或 AMD FreeSync 的技術,讓顯卡幀數與螢幕更新率動態同步,解決了過去畫面撕裂或延遲問題。
對於一般玩家來說,從 60Hz 升級到 144Hz,幾乎是「一定感受得出差異」的明顯升級,就像從每秒 24 幀的電影跳到 60 幀的 YouTube 高幀影片一樣,視覺體驗流暢度直接翻倍。
▲圖片來源:MSI
第二階段:電競主場出現,144Hz → 240Hz
144Hz 之後,螢幕更新率往 240Hz 邁進,這背後的推手,其實是職業電競的需求。在像《CS:GO》《Valorant》《Apex Legends》這種「勝負只在毫秒之間」的 FPS 遊戲中,任何延遲都可能讓你比對手晚看到敵人幾毫秒,導致輸掉對戰。
以 240Hz 顯示器為例,它的反應時間(從滑鼠點擊到畫面呈現)平均在 1012 毫秒之間,相較於 60Hz 螢幕的 3035 毫秒延遲,整整快了 2 倍以上。而這些微小時間差,對職業選手來說,是生死線的差距。
▲圖片來源:MSI
此外,這一階段的技術進步也帶動了面板技術變革,例如 TN 面板搭配 Overdrive 技術,反應時間壓縮至 1ms;IPS 面板也從早期的 5~7ms 降到 3ms 以內,大幅降低拖影與殘影的問題。
第三階段:360Hz 問世,挑戰人眼極限
那麼 360Hz 呢?簡單說,它是目前消費級市場更新率的極限挑戰,每秒畫面更新達 360 次,相當於每 2.78 毫秒就呈現一張新畫面。理論上可以更準確地捕捉快速物體的細節變化,例如射擊遊戲中子彈飛行的軌跡,或格鬥遊戲角色快速出招的判定。
問題也來了:大部分玩家根本無法察覺從 240Hz 升級到 360Hz 的差異。這屬於非常「高門檻、低感知」的規格升級,你得具備 RTX 4080 等級顯卡,遊戲內容還得支援高幀輸出,甚至你自己要是「眼明手快」的高玩,才能真正體會到那 1% 的微妙提升。
▲圖片來源:ROG
不同玩家、不同遊戲類型該配什麼更新率?
FPS / TPS 射擊玩家:240Hz 是實力加成,不是炫耀工具
對於射擊玩家來說,螢幕更新率高低會直接影響開槍精準度與反應速度。例如在《CS2》或《Valorant》這類遊戲中,使用 240Hz 螢幕能夠更穩定看到高速移動的敵人、控制滑鼠瞄準的順暢感也更高,急停轉身時畫面抖動感明顯降低。
根據職業選手訓練數據,在 240Hz 下的操作反應速度,比 144Hz 縮短了約 8ms,這在衝鋒槍對戰時,可能多打出一發子彈,夠你先幹掉對手。對職業選手來說,這是關鍵差距;但對普通玩家,可能就不是非得升上 240Hz 的必要。
MOBA / 格鬥玩家:144Hz 已是甜蜜點
如果你常玩《英雄聯盟》、《DOTA2》、《快打旋風》等遊戲,那麼其實 144Hz 就非常夠用。這些遊戲雖然也有瞬間操作需求,但不像 FPS 一樣需要「提前看到一幀敵人動作」的極限反應,而更著重於技能釋放的節奏感與畫面連貫性。
以《英雄聯盟》來說,技能彈道速度約為 2000 像素 / 秒,在 144Hz 螢幕下,每一幀技能飛行距離約 13.8 像素;而 240Hz 則縮減為 8.3 像素。雖然數字上有差距,但實際遊戲中,玩家的反應極限大約是 200 毫秒,這種細節其實不太容易察覺。
IPS 面板 144Hz 螢幕已能提供鮮豔色彩、廣視角、低拖影,適合這類「娛樂取向+實用多工」的玩家族群。
3A 大作、策略遊戲玩家:先顧畫質,再談更新率
喜歡玩《艾爾登法環》《Cyberpunk 2077》《文明帝國》《模擬城市》等 3A 或策略型遊戲的玩家,更該把焦點放在「畫質與沉浸感」。像 4K HDR 畫質、光影特效、精細紋理,這些都比高幀率更影響你的遊戲體驗。
事實上,在 4K 分辨率下,同樣的顯卡無法同時提供高畫質又高幀率。例如 RTX 4070 Ti 若要跑 4K@144Hz,需要把特效大幅關閉,否則幀率可能只有 80~100FPS。這樣即使你有 144Hz 螢幕,畫面更新也不會滿。
所以對這群玩家來說,選擇一台 60~120Hz 的高色準 IPS 顯示器反而更務實,而且視覺效果也會更享受。
三大選購建議:別讓高更新率變成買貴用不到的陷阱
一、顯卡先行,更新率才有意義
螢幕再強,顯卡撐不起來就是白搭。你得先確認你打算玩的遊戲在常用的解析度下能穩定輸出幾幀,才能選擇相對應的更新率:
- RTX 3060:1080P 下支援 144~240Hz
- RTX 4060:2K 畫質可跑 144Hz 穩定輸出
- RTX 4080:支援 2K 360Hz 或 4K 144Hz
- RTX 4090:唯一能挑戰 4K@240Hz 的顯卡
所以如果你還在用 GTX 1660Ti,那就別幻想 240Hz 螢幕能讓你飛天遁地了。
▲圖片來源:NVIDIA
二、響應時間別被騙,要看「灰階 GTG」
廠商標榜「1ms 極速反應」常常指的是「黑白切換時間」,實際玩遊戲時並沒有代表性。真正應該看的是「灰階響應時間(GTG)」,大多數螢幕會標示 3~5ms,算是穩定的表現。
▲圖片來源:MSI
建議選購時優先考慮:
- Fast IPS:反應時間 2~3ms,色彩佳又夠快
- TN 面板:1ms 最快,但色偏明顯
- VA 面板:常見於商用螢幕,反應偏慢 5~8ms
三、環境與用途也要納入考量
靠窗桌面?
- 選亮度高(≧350nit)與防反光的 IPS 面板
重視色彩?
- 選 99% sRGB 或 100% DCI-P3 色域
想要沉浸感?
- 可考慮曲面螢幕(1500R 以下),但不建議 FPS 玩家使用
需多工使用?
- 可選 USB-C、內建 KVM、支援 PBP/PIP 的多功能款
結語
說到底,高更新率是加分,不是萬靈丹。更新率的選擇其實是為了「服務你的使用習慣」。對 FPS 玩家來說,240Hz 是關鍵武器;對 MOBA 玩家來說,144Hz 就是最划算的選擇;對 3A 單機玩家來說,60Hz 反而能讓畫質開好開滿。
所以,「高更新率≠越高越好」,而是「剛剛好最好」。
只有當你顯卡撐得住、遊戲支援、眼力跟得上,那麼 360Hz 才會成為你的得分利器。不然,與其砸錢追規格,不如挑一台對的螢幕,把每一分錢都花在真正有感的升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