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自1997年創立以來,從一間大學實驗室中的搜尋引擎原型,成長為今日全球科技巨頭之一。與其業務版圖同步擴張的,還有其品牌識別的演進。特別是Google的標誌(Logo)設計,從草創初期的樸素排版到現今以Product Sans字體呈現的多彩現代感標誌,這條視覺演變的路徑,不僅體現了設計語言的變化,也反映出Google企業文化的發展方向。
在看新LOGO設計時讓我們先瞭解一下 Google 由創立之初,直到今天所曾經用過的所有 LOGO 設計與沿革。
1997年:原始版Google標誌的誕生
Google成立初期的標誌,誕生於1997年,當時尚未正式對外推出服務。該版本設計簡單,色彩未見今日所熟悉的鮮明四色配置,而是一個作為識別基礎的嘗試。這一標誌使用時間僅止於1998年9月27日。
1998年:首次引入多彩概念的標誌
1998年9月28日,Google啟用了新的標誌,這次的設計使用了 Baskerville Bold 字體,並首次引入了青色、紅色、黃色與綠色等Google代表色。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G」為綠色,而非今日慣見的藍色。此版標誌雖僅使用一個月(至10月29日),但它奠定了日後Google標誌色彩語言的基礎,也可說是現代Google品牌識別的起點。
1998年底:驚嘆號登場的標誌短暫版本
1998年10月30日,Google再次更換標誌。這一次,在文字末尾添加了「!」驚嘆號,整體風格與當時的Yahoo!標誌頗為相似。這可能反映出當時新創網路企業對品牌表現力的共通理解。此外,「G」的顏色也從綠色改為藍色,此一配色自此成為Google標誌的重要識別特徵。該版本使用至1999年5月30日。
1999至2010年:穩定時期的Catull字體標誌
1999年5月31日,Google推出一個長達十年的標誌設計。該版本捨棄了驚嘆號,改採使用 Catull 字體,風格更為嚴謹與專業。Catull字體以其銳利的襯線與古典輪廓,賦予Google一種結合現代與傳統的視覺印象。此版本標誌伴隨Google經歷搜尋引擎壯大、Gmail與Google Maps等服務的推出,是許多人對Google標誌最初的深刻印象。
2010年:細節優化與現代感加強
2010年5月6日,Google對其標誌進行細節上的微調。此版本移除部分陰影效果,讓整體觀感更為清爽,同時第二個「o」的色彩也略作調整。這一更新反映出當時網頁設計趨勢逐漸走向「扁平化」(Flat Design)的開端,Google也在視覺上試圖與時俱進,傳遞出簡潔且效率導向的訊息。
2013年:徹底扁平化,邁向現代UI美學
2013年9月19日,Google正式去除所有陰影元素,採用完全扁平化的設計風格。這一改動與當時iOS 7導入的扁平化設計潮流相呼應,也更符合跨裝置、跨平台UI設計的需求。此版本的Google標誌,去除了任何3D質感,凸顯了數位介面設計對「可讀性」與「簡約性」的重視,正式將品牌推向現代感更強的視覺語境。
2015年:Product Sans與全新品牌語言的誕生
2015年9月1日,Google再度大規模更新品牌識別,推出目前仍在使用的標誌設計。最核心的改變,是字體由原本的 Catull 換成由Google自家設計的「Product Sans」。Product Sans 是一款幾何無襯線字體,具有簡潔、現代且易於閱讀的特性。字體風格貼近Google希望傳達的價值觀:易用、親切且高效率。色彩排列仍保留既有的藍、紅、黃、藍、綠、紅的順序,維持品牌連貫性。
2015年起:「G」圖示的標誌性設計開始使用
伴隨2015年新標誌的推出,Google也推出了全新的「G」圖示。這個圖示是以Product Sans字體中的「G」為基礎,並以紅、黃、綠、藍四色組合而成。這個「G」最初用作Favicon(瀏覽器分頁圖示)出現,隨著Google加強其App生態系,該圖示被廣泛應用於行動應用程式圖標中,如Google App、Google Assistant等,逐漸與完整的Google標誌等量齊觀,成為品牌識別的重要一環。
2025年:「G」圖示十年首度更新,採用漸層設計
在Google標誌演進的歷程中,2025年可視為另一個重要節點。Google在今年更新了「G」圖示,這是自2015年以來的首次變動。整體形狀並無顯著改變,仍保留原本以Product Sans「G」為基礎的輪廓。但色彩方面,四色配置改採漸層設計,從純色轉為更具立體與柔和感的視覺效果,這一更新讓圖示在高解析螢幕與多元裝置上顯得更具動態層次,不過對一般人來說如果不講的話,可能幾乎看不太出來差異。
此次最新版本的Google圖示,已在 iOS 的Google應用程式中正式上線(Android平台還沒有變動),但截至本文撰寫時,尚不清楚Google是否將擴大此設計應用至整體企業標誌與其他服務圖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