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蘋果將大部分硬體產品的製造重心設於中國,原因是由於中國在製造專業技術、供應鏈完整性與人力成本上具備的絕對優勢。然而,隨著近年來地緣政治局勢的變化,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額關稅,迫使蘋果開始尋找其他替代產地,其中印度便成為之前最具潛力的選項之一。然而,這項避險策略卻遭到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近日公開批評,也突顯了在「去中國化」與「回美設廠」之間的兩難選擇。
川普直接對庫克表示:「我不希望你在印度建廠生產iPhone」
蘋果自1990年代末期起便將生產重心外包給中國的代工廠,特別是鴻海(富士康)在深圳與鄭州的大型生產基地,已成為iPhone等旗艦產品的主要生產地。中國之所以能成為全球科技產品的製造中樞,不僅是因為勞動力成本低廉,更因其能快速調動數十萬工人、具備高度自動化的產線,以及上下游供應商的集群效應。不過這樣看似完美的生產條件,在川普政府之前任期於2018年開始進行貿易戰針對中國商品課徵高額關稅,當時蘋果為了躲避地緣政治影響,便開始著手將供應鏈與生產基地由中國逐步遷出的動作。
事實上,早在關稅政策實施之前,蘋果已經著手擴展印度生產基地的布局。根據彭博社報導,蘋果自2017年起便開始在印度班加羅爾(Bangalore)周邊的工廠試產iPhone SE,之後逐步擴大生產線。到2023年底,蘋果約有7%的iPhone出貨量來自印度,預計未來幾年這個比例還將繼續攀升。印度不僅提供比中國更具競爭力的工資水準,莫迪政府也積極推動「Make in India」政策,為蘋果與其合作的代工夥伴如鴻海、和碩提供稅務優惠與土地資源支持,雖然印度有工人素質、組裝品質不如中國,各地政府各自為政的問題,但蘋果依然逐步在印度提高iPhone的生產比例。
然而,這些在當年屬於美國政府認可甚至說支持的產業外移到印度、越南等地的策略,在多變的川普眼中現在已經不買帳了。川普日前在卡達接受媒體訪問時透露,他最近私下對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表達了不滿:
「我昨天跟Tim Cook聊了一下。我對他說:『Tim,你是我朋友,我對你很好。你帶著5,000億美元回來美國,但現在我聽說你們到處在印度建廠。我不希望你們在印度蓋廠。』」
川普進一步強調:
「我跟Tim說:『聽著,我們這些年忍受你們在中國設那麼多廠,現在是時候在美國蓋一些了。我們不想看到你在印度建廠,印度可以照顧他們自己,我們要你在這裡生產。』」
儘管川普表明希望蘋果在美國設廠,並稱蘋果將擴大在美生產規模,但並未提供任何具體細節。而就現實層面來看,iPhone等產品即刻在美國本土大規模生產的可行性極低。首先,製造iPhone所需的零組件供應鏈遍佈亞洲地區,從OLED螢幕到相機模組與晶片封裝,大多集中於台灣、日本、南韓與中國。若在美國組裝,這些元件仍須跨洋運輸,將大幅提升成本與出貨時間。
其次,美國已多年未進行消費電子產品的大規模組裝,相關技術與人力資源儲備遠不及中國或印度。以鴻海在中國鄭州的「iPhone城」為例,能在短時間內招募數萬工人、開設三班制生產線,並在淡季時解散這些臨時工等等,這都是美國目前難以複製的模式。
即便如此,蘋果仍承諾將在美國投入5,000億美元作為未來四年的投資計畫,其中包含在德州休士頓建設新的伺服器工廠,用於處理iCloud與其他線上服務的資料儲存需求。這顯示蘋果會在雲端運算與資料基礎設施等特定領域,選擇回到美國生產以符合川普政府的要求,但短時間內在美國本土製造iPhone仍然是不可能的任務(編按:川普政府裡面似乎沒人有「蓋廠房需要幾年時間」的常識?),看來庫克這陣子還是要傷神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