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特斯拉(Tesla)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不斷描繪未來美好的機器人願景,他表示旗下的 Optimus 人形機器人今年稍晚將大規模投入特斯拉工廠工作,甚至預測到2030年可年產百萬台機器人。然而,這樣的宏大願景卻遭到自家機器人團隊成員打臉。特斯拉前Optimus團隊負責人克里斯瓦爾蒂(Chris Walti)近日在接受媒體專訪時直言,人形機器人其實並不適合工廠環境,並對當前技術的成熟度表達保留態度。
特斯拉Optimus機器人前負責人:人形機器人並不適合工廠環境
瓦爾蒂指出,雖然人形機器人確實是一項「迷人」的科技構想,蘊含長遠的發展潛力,但現階段在人類工廠和物流系統中的應用實際上效率偏低,且形式並無實際意義。
「它的外形沒有實用價值。工業中的大多數工作都是高度重複性的任務,速度至關重要,」瓦爾蒂表示。
他強調,工廠用的機器人的外型應該依任務需求而設計,而不是為了模仿人類的體態。當前工廠和倉儲物流領域所倚賴的是特定用途的自動化設備與機械臂,這些設備的設計目的是最大化效率與精準度,而不是適應人類所處的空間和姿態。從這個角度來看,Optimus這種全能型、擬人化的設計反而在功能上顯得笨重而不具經濟效益。
馬斯克表示:2025年底在特斯拉工廠部署數千台Optimus
與此同時,馬斯克在公開訪談中依然持續推進其宏觀願景。他表示,特斯拉計畫在2025年底前於自家工廠部署數千台Optimus,並認為到2030年公司可達到年產100萬台的規模。馬斯克強調,Optimus未來可取代人類從事「低技能與高危險性」的工作,成為工業現場的勞動主力。
去年6月,特斯拉曾對外透露,已有兩台Optimus機器人在其某座工廠中實際投入運作,但未對其實際職責與表現細節加以說明。馬斯克對外宣稱,這些機器人將可負責物料搬運、簡單組裝等重複性工作,有望降低人力需求並提升安全性。
作為曾領導Optimus機器人開發的核心人物,瓦爾蒂對這項技術的發展歷程有深刻了解。他指出,相比之下想實現全功能的人形機器人,其難度比自動駕駛汽車高出「數個數量級」。
「像Optimus這樣的通用型機器人需要更大的行動範圍、更靈活的控制系統,也更容易受到空間限制與環境變數的影響。」
這類機器人必須同時掌握步態平衡、精細操作、即時環境理解等複合技能,而且必須在非結構化環境中工作,這是目前大多數機器人技術尚未克服的瓶頸。
瓦爾蒂進一步形容,通用人形機器人的挑戰相當於「棒球比賽的第九局」才會出現的難題,但當前整體技術發展仍僅處於「第三局」的階段,意味著距離實用化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人形機器人應用現實:家庭應用可能多於工業
目前全球在自動化領域的主流發展仍聚焦於專用型機器人,例如工業機械臂、自動引導車(AGV)、倉儲搬運系統等。這些設備大多針對特定任務設計,擁有高度可靠性與效率,能以較低的成本快速導入企業作業流程中。相比之下,人形機器人的通用性雖高,但在實際應用上尚缺乏足夠的場景驗證與成本優勢。其技術複雜度也使得故障率與維護成本大幅上升,進一步降低了商業化的可能性。
在物流領域,亞馬遜(Amazon)早於十多年前便開始部署自主開發的倉儲機器人 Kiva 系統,其設計便基於「功能至上」的原則,完全摒棄擬人化結構。這類系統現已成為現代倉儲管理的標準裝備,也說明了業界實際導入技術時更關注效率而非形式。
然而,就算 Optimus 機器人由於型態或當前技術限制,在短時間內無法成在工廠裡的生產主力(或助力),但人形機器人這種型態在一般家庭或老人照護方面還是擁有相當大的潛力,如果價格真如馬斯克所言的 2.5 萬美金左右的話,的確是有機會成為現代家庭的家事助手,從事簡單的環境清潔、老人小孩照顧或保全巡邏等任務,依然有相當大的市場潛力。只是不知道人形機器人是否真能如科技巨頭(特斯拉、NVIDIA…)那樣設想的快速走入千家萬戶,就等時間來考驗了。(編按:我希望以後機器人能推我去曬太陽、翻身、換尿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