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每支 iPhone 在上市前,其實都被蘋果「摔」過無數次嗎?根據 9to5Mac 報導,Apple 罕見公開自家耐用度實驗室,曝光新機如何經歷萬次掉落、高壓噴水、沙塵侵襲,甚至人工汗水與香水測試,只為確保用戶日常使用中的每一個意外,都能安然度過。這不是開玩笑,是蘋果對品質的極限堅持!
▲圖片來源:@MKBHD (X)
蘋果實驗室大揭秘:iPhone 上市前必經萬次極限測試,各種酷刑大公開
大家應該都知道 iPhone 很耐用,常常摔一摔還是能用、泡過水也沒壞。但你有想過這些可靠性是怎麼來的嗎?根據外媒 9to5Mac 的報導,Apple 其實在產品正式推出前,會對超過一萬台 iPhone 做各種極限測試,目的是模擬各種真實世界裡「可能會把手機搞壞」的情境。最近 Apple 難得開放其中一間耐用實驗室,讓少數受邀的 WWDC 2025 與會者親自見識這些測試過程,等於讓大家一窺蘋果對產品品質的高標準要求。
雖然過去像科技 YouTuber MKBHD 也曾進入過類似的測試實驗室,但這次的報導來自 Counterpoint 的詳細描述,讓我們可以更清楚知道 Apple 怎麼一步步折磨自家產品,以確保它們在全球各地、各種極端環境下都能「活得好好的」。整體測試分為四大類:環境模擬、水與液體測試、撞擊與掉落測試、還有震動測試,每一項都充滿看似「殘忍」、但其實是出於保護用戶的精密計算。
▲圖片來源:@MKBHD (X)
各位可能不知道,iPhone 的設計其實是考量到全球 175 個國家不同氣候的使用情境。舉例來說,實驗室會用鹽霧機器連續噴灑鹽水長達 100 小時,模擬在高濕度海島國家使用可能造成的腐蝕問題。也有高亮度燈光直射測試,測試長時間日照會不會讓機身變形或褪色。
更猛的是,他們還會模擬亞利桑那沙漠的超細沙塵,把沙子吹進 iPhone 的喇叭孔與充電孔,觀察這些粉塵會怎麼影響零件運作。至於 AirPods,除了粉塵,還要面對「人工汗水」與「耳垢」!這些汗液與皮脂的模擬成分,其實是根據 Apple 手機使用者回報的實際數據去調整,力求測試條件貼近真實。
▲圖片來源:@MKBHD (X)
說到耐水,很多人會看產品的 IP 防護等級。以 iPhone 16 Pro 為例,它具備 IP68 等級,也就是說:必須完全防塵,並且在水深六公尺、泡一個小時還能正常運作。Apple 的水測試過程並不是一口氣「丟下去看看」,而是從最基礎的「下雨情境」開始,一步步往上加壓。
▲圖片來源:@MKBHD (X)
從模擬雨滴天花板,到從各個角度噴射水柱(對應 IPX5)、再升級到高壓大水花(IPX6),最後才是壓力艙模擬水深,對應 IPX7 與 IPX8 的深水測試。更誇張的是,Apple 不只測試清水,他們還拿果汁、可樂、防曬乳甚至香水來潑,模擬現實中最常發生的「非預期液體攻擊」。畢竟對使用者來說,手機掉進飲料杯的機率,遠比掉進游泳池還要高!
▲圖片來源:@MKBHD (X)
▲圖片來源:@MKBHD (X)
雖然網路上很多 YouTuber 喜歡「用力摔」來吸引眼球,但實際生活中,手機摔落的情境根本千變萬化,從高度、角度、地面材質都會影響結果。
Apple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了一台超酷的「摔手機機器人」。
▲圖片來源:@MKBHD (X)
它會精準地用不同角度、不同力道,把手機丟到各種地板上,包括木板、水泥地、柏油路,甚至顆粒地磚。每一次掉落都有一個工程師 App 記錄撞擊數據,用來觀察機殼變形、螢幕碎裂等變化。可以說,iPhone 上市前,其實已經經歷了「上千次摔倒」的洗禮,能活下來的才被允許出貨。
▲圖片來源:@MKBHD (X)
除了撞擊與水,還有一種日常卻容易忽略的傷害,那就是持續性的震動。想像一下,如果你把 iPhone 放在重機的後座包包裡,騎上一整天顛簸的山路,手機能不能撐住?
Apple 的實驗室就有一張超大型的震動平台,會根據不同的震動頻率、方向與幅度,模擬在各種機車(甚至卡車)運送下可能發生的震動狀況。有些測試會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天,測試期間產品會被綁在台上不斷被「晃」。這些看似誇張的測試,實際上也讓 iPhone、AirPods、MacBook 和 Vision Pro 等產品,在運送與使用過程中更能耐住壓力。
▲圖片來源:@MKBHD (X)
從這次 9to5Mac 報導曝光的實驗內容來看,Apple 的產品開發真的是「寧可自己測試到壞,也不要讓用戶碰到問題才後悔」。每一個看似簡單的日常情境,他們都會極端化地重現、再重現,只為了確保不論你是在南極還是沙漠,不管你是健身流汗還是小孩打翻果汁,Apple 的產品都能陪你撐下去。
雖然這些測試實驗室平常幾乎不對外公開,但透過這次 WWDC 的機會,我們終於能一窺 Apple 為什麼一直在耐用性上有口皆碑。下次你的 iPhone 掉進水溝或不小心被孩子摔了一下,還能正常開機時,或許就該感謝這些「看不見但一直努力」的耐用性實驗團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