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 美國威逼利誘下 國際地緣政治的因素,台積電近年來持續在美進行建廠的動作,因美國產業鍊不成熟與人力成本偏高的因素,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與創辦人張忠謀都曾表示,台積電在美成本會比台灣高不少,但落實到產品端價格會差多少一直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不過近日 AMD(超微半導體)執行長蘇姿丰(Lisa Su)出席公開活動時受訪表示,由台積電(TSMC)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工廠生產的晶片,其製造成本較台灣本土工廠高出約5%至20%,算是給此傳聞做了定調。
AMD CEO 蘇姿丰表示:台積電美國廠製造成本比台灣高 5~20%
根據彭博社報導,蘇姿丰在近期一場與人工智慧(AI)相關的產業活動中表示,雖然TSMC亞利桑那廠的晶片製造成本將明顯高於台灣,但企業不應僅以「最低成本」作為供應鏈決策的唯一依據。她指出:「我們從疫情中學到了一件事,那就是供應鏈必須同時考慮可靠性、彈性與地理多樣性,而非僅僅是成本效益。」
這樣的發言,無疑點出了全球半導體企業在COVID-19疫情後期面臨的現實:單一地區供應模式存在巨大風險,任何自然災害、地緣政治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都可能導致全球供應鏈陷入停擺。事實上,疫情初期亞洲多地的工廠停工,正曾導致全球晶片荒,影響從汽車到手機等各類產品的出貨。因此,儘管在亞利桑那製造晶片的成本比台灣高出5%到20%,蘇姿丰仍認為:「這是值得的投資。」
TSMC亞利桑那工廠的定價邏輯:高成本的結構性原因
針對美國工廠成本偏高的現象,TSMC方面也做出回應。根據該公司表示,在台灣以外地區,晶片製造成本普遍偏高,原因來自多方面的經濟結構性因素,包括通貨膨脹壓力、用電成本上漲、勞動力成本提升等。
這使得TSMC不得不調整其海外生產基地的定價策略,以維持其長期以來追求的穩定毛利率表現。以亞利桑那工廠為例,TSMC已針對當地製造的晶片收取額外費用,以彌補與台灣生產之間的成本差距。這是TSMC在保持財務健全與持續擴張全球產能之間所做出的平衡。
儘管價格不斐,TSMC亞利桑那廠的產能卻早已「預售一空」。根據報導,TSMC亞利桑那廠的產能已被預訂至2027年下半年,顯示出市場對美國在地製造的晶片有著相當強勁的需求。
AMD的策略部署:2025年底首批晶片將從亞利桑那出貨
根據目前公開的進度規劃,AMD預計將在2025年年底前,正式出貨第一批由 TSMC 亞利桑那廠區生產的晶片。這也象徵著 AMD 在全球供應鏈布局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過去,AMD絕大多數的晶片生產均仰賴TSMC在台灣的先進製程。然而,在美國政府推動《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大力補貼國內半導體投資後,AMD與其他科技巨頭一樣,開始將部分生產線轉向美國本土,以回應地緣政治與政府補助的雙重考量。
蘇姿丰強調:「我們認為對美國的投資是一項非常好的選擇。」她認為,這不僅可以促進半導體產業的長期發展,也有助於降低地緣政治風險,進一步保障企業營運穩定性。
TSMC的擴張藍圖:第三座亞利桑那廠區已啟動建設
不僅如此,TSMC近期也正式宣布啟動亞利桑那州第三座晶圓廠的建設。這座新工廠將與前兩座合併形成龐大的製造基地,預計未來可生產包括3奈米甚至更先進製程的晶片,為高階運算與AI應用提供充足產能。
這一動作再次體現TSMC對美國市場的長期承諾與布局,也回應了美國政府吸引海外先進製造業回流的政策目標。美國總統川普亦曾公開表示:「我們成功地讓TSMC在美投資,而美方不需額外支付任何代價,這是關稅策略的成果。」
整體而言,蘇姿丰對TSMC亞利桑那晶片成本偏高的評論,並未聚焦於價格本身,而是點出全球科技業一個更深層的思考趨勢:供應鏈的價值不再只是「便宜」,更關乎「可靠」。這也說明,儘管美國製造的晶片在短期內成本較高,但對AMD、NVIDIA 等巨頭甚至整個科技產業而言,其實是在為未來的不確定性買保險。當供應中斷代價可能遠超於每顆晶片5%到20%的溢價時,這樣的投資就顯得不再昂貴(編按:如果加上關稅之後,搞不好美國生產的晶片對美國本土科技企業來說反而會更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