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新的 iPhone Air 不只因為輕薄設計掀起話題,連 iFixit 的拆解結果都讓人眼睛一亮。一般人會直覺認為「越薄的手機越難維修」,但這次 Apple 卻反其道而行,打造出一台既輕薄又保有高維修性的智慧型手機。拆解過程中,不僅揭露了蘋果如何把邏輯板塞進相機模組突起區,還看見電池、USB-C 甚至整體結構的重新設計。這篇文章就要帶大家深入了解 iPhone Air 的內部秘密,看看蘋果是怎麼在「薄」與「實用」之間找到平衡。
▲圖片來源:iFixit
iPhone Air 為何能設計得如此輕薄?iFixit 拆解揭露電池與結構巧思
每次 Apple 推出新 iPhone,幾乎都會馬上有拆解團隊出手解剖,想知道內部設計有什麼玄機。今年的 iPhone Air 也不例外,iFixit 在拿到新機後立即動刀,發現蘋果其實把手機結構整個「搬家」了。
透過 Lumafield 的 CT 掃描,拆解前就能看到一個關鍵設計:邏輯板和主要零件被移到更寬的相機模組「平台」區域,讓電池和顯示螢幕能有更多空間。這樣的好處除了能把機身壓得更薄,也同時讓機身在口袋中受壓時更能分散壓力,降低彎折風險,不會再重演當年的「彎曲門」事件。
▲圖片來源:iFixit
電池:比想像中更友善
進入拆解,首先要卸下 USB-C 接口旁的五角螺絲,接著後玻璃就能順利拆開。
▲圖片來源:iFixit
這次最搶眼的細節就是電池:一塊 12.26Wh 的金屬外殼電池,容量雖然比 Pro 系列小,但其實和 iPhone Air 專用的 MagSafe 電池容量一樣。
▲圖片來源:iFixit
iFixit 特別強調,因為電池位置靠前,拆機初期就能直接接觸,對需要換電池的使用者來說相當方便。蘋果也延續了「電解脫膠」的方式,只是這次用了兩條膠條固定。更驚喜的是,這顆電池甚至能和 MagSafe 行動電源互換,等於給了用戶更多彈性。
▲圖片來源:iFixit
USB-C 模組:小巧但仍可換
接著看到 USB-C 接埠,依然維持模組化設計,雖然因為空間更緊湊,拆裝過程比前代多了一些流程,需要移除防震膠與支架。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連接埠仍採用標準化設計,代表零件替換不算困難。據推測,蘋果很可能直接採用既有零件,而非全新開發,既省成本也維持一致性。
▲圖片來源:iFixit
上半部總成:相機與主板的「疊疊樂」
由於主板移到相機模組區域,上半部的空間利用變得更緊湊。要拆相機得先鬆開數條排線與卡榫,甚至還得移除主板,才能完全取下。
▲圖片來源:iFixit
主板本身被金屬遮罩保護,還分為上下兩層,裡面能看到新款 C1X 通訊晶片、N1 晶片,還有 A19 Pro 處理器直接突出到「平台」區域。這些配置不只展現蘋果的堆疊技術,也讓整體散熱與電力管理更有效率。
▲圖片來源:iFixit
螢幕與機身剛性
螢幕拆下過程出奇順利,沒有損傷,只在鈦金屬邊框留下些許刮痕。雖然先前 YouTuber 測試過 iPhone Air 的耐壓性,證明整機相當抗彎,但當拆解至空機殼狀態後,iFixit 的彎折測試還是失敗了。
▲圖片來源:iFixit
失敗的原因並不是鈦金屬不夠強,而是天線通道處導入塑膠件,讓邊框形成三段式結構。好在完整組裝時,這些潛在弱點被均勻分散,所以實際使用時仍然相當堅固。
▲圖片來源:iFixit
輕量化祕密與電池疑慮
根據 iFixit 的拆解數據,電池重量就佔了整機的 28%,其次是鈦金屬框架、玻璃背蓋和螢幕。雖然電池容量比過去縮水,但靠著 iOS 的「軟體魔法」以及硬體調校,續航表現甚至比 iPhone 16 更好。
不過 iFixit 也提出疑慮:容量較小的電池,可能意味著需要更頻繁的充電循環,長期下來更容易老化。對重度使用者來說,未來電池維修需求可能會上升。
▲圖片來源:iFixit
維修性評分:7/10
整體而言,iPhone Air 的維修友善度相當不錯。iFixit 給出暫時性評分 7 分(滿分 10 分),和 iPhone 16 打平。能輕鬆接觸電池與 USB-C,搭配蘋果近年開放的維修手冊與零件供應,對使用者來說是一大進步。
不過零件序號配對問題依舊存在,只是比過去寬鬆一些。這代表更換零件後,仍可能需要軟體驗證,但至少已經不再是大問題。
總結
iPhone Air 的拆解結果顛覆了大家對「超薄手機等於難維修」的印象。蘋果透過聰明的結構重排,不僅讓機身更薄更耐用,還兼顧了維修便利性。雖然電池容量縮小帶來些許隱憂,但整體來說,iPhone Air 展現了蘋果在設計上的另一種思維:不是一味追求性能堆疊,而是平衡重量、厚度、耐用度與維修性。對想買輕巧 iPhone 的人來說,這是一個誠意十足的選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