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摺疊手機 iPhone Fold 可能在 2026 年正式登場,最新爆料指出它的設計靈感正是來自 iPhone Air。根據 Bloomberg 記者 Mark Gurman 的分析,若把兩台 iPhone Air 並排放在一起,大概就能想像 iPhone Fold 展開後的樣子。
不僅如此,iPhone Fold 在厚度上可能挑戰「比 iPhone Air 更薄」,傳聞甚至可能僅 4.5mm。螢幕展開後將達 7.5 吋,外螢幕則是 5.5 吋。不過高規格也伴隨高售價,預估售價將上看 2,000 美元(約新台幣 64,000 元),比 iPhone 17 Pro Max 還要驚人。
▲圖片來源:AppleInsider
iPhone Fold 摺疊機最新爆料:厚度僅 4.5mm、外螢幕 5.5 吋,售價比 MacBook 還貴
近年來蘋果在手機設計上持續追求「輕薄化」,iPhone Air 就是最明顯的代表。而根據 Mark Gurman 在 Bloomberg 的科技專欄「Power On」爆料,iPhone Air 的設計其實已經暗示了未來摺疊機 iPhone Fold 的樣貌。
Mark Gurman 指出,若想像 iPhone Fold 的外觀,只要把兩支 iPhone Air 並排在一起,就能大致推測它展開後的感覺。不同於雙螢幕拼接的設計,蘋果摺疊機預計會是一整塊可摺疊的 OLED 大螢幕,視覺上會更加完整、沉浸感更強。
▲圖片來源:AppleInsider
除了大螢幕之外,厚度也成為爆料焦點。以目前的爆料來看,iPhone Fold 展開後的厚度可能與 iPhone Air 相近,甚至更薄。
- iPhone Air 厚度:5.6mm
- M4 iPad Pro 厚度:5.1mm
- 傳聞中 iPhone Fold 厚度:4.8mm,甚至可能壓到 4.5mm
這代表 iPhone Fold 展開後將是市場上最薄的摺疊手機之一。考量到摺疊後機身會變成雙倍厚度,蘋果勢必要把展開後的厚度壓到極限,才能避免收合後太過笨重。
根據目前資訊,iPhone Fold 展開後的內螢幕大約 7.5 吋,大小接近一台小平板電腦;而外螢幕則是 5.5 吋,類似一台迷你版 iPhone。這樣的設計意味著使用者平常可以用外螢幕處理訊息、通話,想要追劇或工作時再展開大螢幕。
這種「一機兩用」的概念,正是摺疊手機最大的魅力所在。對於常需要筆電或平板的使用者來說,iPhone Fold 可能會成為一種全新的選擇。
▲圖片來源:AppleInsider
然而高規格也意味著高價格。 Mark Gurman 預測 iPhone Fold 的售價至少會落在 2,000 美元(約新台幣 64,000 元),幾乎等於一台高階 MacBook Pro。這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絕對不是輕鬆入手的價位,更像是一款「科技旗艦展示品」,主打頂尖規格與新鮮感。
若真的以這個價格推出,iPhone Fold 的定位會更接近「限量奢華」而非「大眾普及」,可能鎖定商務客或科技愛好者。
▲圖片來源:AppleInsider
在製造端,蘋果依舊會與老夥伴鴻海(Foxconn)合作於中國生產,但印度也被視為潛在的重要生產基地。這與蘋果近年「供應鏈多元化」的戰略一致,目的是降低單一國家製造的風險。
根據 9 月中另一份報導,蘋果甚至已經在台灣建立一條試產線,用來驗證設計,確認穩定後再將量產模式移植到印度。這樣的方式有助於縮短開發時間,但印度的量產仍可能因零件進口限制、在地供應商不足等挑戰而延遲。
目前蘋果尚未遇到來自美國的高額關稅壓力,但在國際政治環境不穩的情況下,這種狀況隨時可能改變。例如將產能移轉到印度,不僅能降低風險,也能迎合印度龐大的內需市場。
從現有的爆料來看,iPhone Fold 將是蘋果史上最具突破性的 iPhone 設計。超薄機身、7.5 吋大螢幕、以及 5.5 吋外螢幕,搭配頂尖的摺疊技術,確實很有看頭。但考量到高達 NT$64,000 的定價,加上摺疊螢幕的耐用度與維修成本問題,它可能不會是每個人都願意嘗試的選項。
對於科技迷來說,iPhone Fold 絕對值得期待;但對於一般使用者,或許還是觀望一兩代,等價格與技術更成熟時再考慮入手,會是更務實的選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