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7 Pro 推出後,除了外觀與效能引發討論,近期 iFixit 的拆解更揭露了許多內部細節。除了首次導入「均熱板散熱系統」,有效改善過熱問題外,也揭露了為何會出現「刮痕門」現象。拆解過程中更發現電池設計改採全新螺絲固定托盤,以及螺絲數量激增,讓維修難度大幅提升。雖然在散熱與結構上有所突破,但修復性卻不如 iPhone Air,最終僅獲得 7/10 的維修評分。這篇文章就帶大家完整了解 iPhone 17 Pro 拆解後的真相。
▲圖片來源:iFixit
iFixit 拆解 iPhone 17 Pro:散熱黑科技「均熱板」現身,刮痕門真相曝光
每年新 iPhone 上市後,iFixit 的拆解報告總是果粉與科技迷的必看環節。今年的 iPhone 17 Pro 在顯微鏡下被逐層解構,除了確認蘋果主打的「均熱板散熱」確實存在,還解釋了近期網友熱議的「刮痕門」為什麼會發生。
與去年 iPhone 16 Pro Max 相比,iPhone 17 Pro 不再採用「雙向進出設計」,這代表雖然機身後蓋的超瓷晶盾玻璃仍可更換,但其他零件維修都得先拆開正面螢幕,維修流程變得更複雜。
電池設計驚喜:螺絲托盤登場
在電池部分,iFixit 團隊發現了一個新亮點。這次蘋果在內部使用了 14 顆 Torx Plus 螺絲,固定了一個「電池托盤」。也就是說,電池是安裝在托盤上再放進手機,未來若蘋果販售替換零件,很可能會直接提供「預黏合電池托盤組件」,讓維修更方便。
▲圖片來源:iFixit
電池膠仍然採用「電解除膠技術」,只要通電 12V,約 70 秒就能溶解膠體。這設計讓更換電池比以往省時省力,不再需要拉膠帶或冒風險硬撬。
▲圖片來源:iFixit
▲圖片來源:iFixit
首度在 iPhone 亮相的均熱板散熱
這次 iPhone 17 Pro 最大亮點之一,就是首次導入均熱板散熱系統(Vapor Chamber)。這是一種高階散熱技術,利用封閉腔體內的液體蒸發與冷凝循環,快速將熱量帶離晶片。
▲圖片來源:iFixit
在熱像儀測試中,均熱板的確有效分散 A19 Pro 晶片的熱量,避免像 iPhone 16 Pro Max 那樣長時間使用後出現明顯降速或燙手問題。近拍顯示,均熱板內部是一層層銅質格柵結構,能將蒸汽凝結後回流,形成穩定的散熱循環。這對於長時間玩遊戲、剪片或用 Apple Intelligence AI 功能的用戶來說,是相當實用的升級。
▲圖片來源:iFixit
螺絲比膠水還多:維修人員的新挑戰
過去 iFixit 常批評蘋果愛用膠水,增加維修難度。不過這次 iPhone 17 Pro 幾乎改走「全螺絲化」。雖然不用再和膠水纏鬥,但光是要拆 USB-C 接孔,就得先卸下 22 顆螺絲,而且還是三角、十字、支架螺絲混搭,維修師必須頻繁換工具。
▲圖片來源:iFixit
更讓人意外的是,iPhone 17 Pro 的 USB-C 模組竟是塑膠材質,而非像 iPhone Air 使用的 3D 列印鈦合金版本,模組化程度也較低。這意味著如果連接埠損壞,維修成本和流程會更麻煩。
▲圖片來源:iFixit
刮痕門的真相
不少用戶抱怨 iPhone 17 Pro 容易刮傷,尤其在鏡頭突起的「高原設計」邊緣。iFixit 使用顯微鏡檢測後發現,問題出在陽極氧化層。
▲圖片來源:iFixit
在平面處,刮痕只會留下痕跡,顏色不會整片脫落。但在高原邊角,因為陽極層下方不是鋁金屬,而是另一層陽極層,缺乏支撐,導致出現「剝落現象」。換句話說,這不是因為材質改用鋁氧化物,而是設計本身的銳角問題,才造成刮痕一旦出現就會大片剝離。
iPhone 17 Pro 維修性評分
綜合來看,iFixit 認為 iPhone 17 Pro 在某些面向比 iPhone Air 更不友善。雖然電池托盤設計算是一大進步,但缺乏雙向維修路徑、螺絲數量過多、USB-C 模組難拆,都拉低了整體維修體驗。
最終 iPhone 17 Pro 獲得的 維修分數為 7/10,比 iPhone Air 略低一些,但仍算是近年來蘋果手機中相對「還可以修」的等級。
▲圖片來源:iFixit
結語
這次 iPhone 17 Pro 的拆解,讓我們看見了蘋果在散熱與結構上的新嘗試:均熱板確實解決了長久以來的高溫問題,電池托盤也為維修帶來曙光。但同時,設計上的小細節卻引發「刮痕門」,維修流程也變得更加繁瑣。對消費者來說,這代表雖然 iPhone 17 Pro 更強大、更涼爽,但若摔傷或刮傷,口袋恐怕還是得更深一點才能負擔維修費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