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斯拉在韓國因大量電池故障案例面臨信任危機,根據 Korea JoongAng Daily 報導,自 2017 年以來共 4,351 輛特斯拉汽車在韓國發生 4,637 起代碼為 BMS_a079 的電池管理系統(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BMS)故障,導致車輛無法正常充電;其中 245 輛重複發生兩次,19 輛發生三次,更有 1 輛累計四次。(編按:目前在台灣並沒有相關災情)
更具爭議的是,在已處理的個案中,超過半數(2,406 起)以「再製電池」而非全新電池進行更換,點燃車主怒火並引發品牌問責風暴。韓國環境部已正式要求特斯拉韓國提出解決方案,若特斯拉持續未正面回應,韓國政府不排除考慮暫停特斯拉電動車補助。
核心事件:BMS_a079 故障讓車輛「無法充電」
據韓國特斯拉向共同民主黨籍國會議員朴相赫提交(但尚未公開)的資料,BMS_a079 錯誤訊息會以*「Unable to charge — maximum charge level reached(無法充電:已達最大可充等級)」顯示於車機介面。當 BMS 偵測到高壓電池的異常風險時,系統為避免過充與火災等安全隱患,會將可充電上限限制至 50%。這意味著車主日常通勤續航大幅縮水,且二手轉售價也可能明顯折價,造成車主實質損失。
BMS 被喻為電動車電池的「大腦」,負責監控電池電壓、溫度等關鍵參數並進行保護策略;一旦 BMS 判斷電池存在異常,便會啟動限制機制。從安全角度看,這樣的設計合情合理;但是如果經常發生,且維修緩慢且使用維修過的電池模組的話,也難怪韓國特斯拉車主會不滿。
批次問題?2021 年 Model Y 與 Model 3 成為重災區
故障案例高度集中在 2021 年出廠車型:約 65%(2,991 起)與該年式相關。其中,Model Y 占 1,944 起,相當於 2021 年 Model Y 在韓銷量的 22%;Model 3 則為 1,047 起,約占 該年 Model 3 銷量的 12%。這項分布,凸顯 2021 年式在韓市場的特定風險輪廓,也為後續召回、技術溯源與品質管理提出明確方向:為何問題在特定年式、特定車型特別集中?其背後涉及供應鏈批次差異、軟硬體策略或組裝工藝,仍有待韓國特斯拉說明。
在 4,637 起 BMS 故障處置中,超過半數(2,406 起)特斯拉官方不是更換新電池以「再製電池」進行維修替換。所謂再製,是將來自瑕疵或退回車輛的可用電芯經過維修、檢測與重新封裝後,回流為服務料件。理論上,這是兼顧資源循環與成本效率的常見策略;但實務上,韓國市場傳出續航縮水或故障復發的投訴案例,導致不少車主對再製件存有疑慮,甚至將其視為「次級解決方案」。環境部承辦電動車補助的官員已明確表態:韓國政府已向特斯拉要求清楚回應,若持續未獲具體方案,將不得不考慮暫停補助。
「我們無法正當化將公共資金投入對消費者不利的車輛。」
除了環境部,民間團體也在施壓。消費者主權市民會於 9 月發布聲明,敦促韓國特斯拉明確找出缺陷根因並啟動全面召回,並要求國土交通部展開迅速且徹底的調查。8 月更有一份在國會公共請願平台上的連署,要求對特斯拉電池缺陷進行調查並免費召回,累計14,008 人簽署。種種跡象顯示,這場爭議已從技術/售後問題,升級為公共政策與社會輿論議題。
特斯拉的電池保固為 8 年或 16 萬公里;但一旦超出保固期,韓國車主可能面臨 超過 3,000 萬韓元(約 2.2 萬美元)的高額維修費。台灣也有車主在社群媒體上發文過 Model 3 更換大電池報價高達68萬元的案例(該車主是 Uber 司機),一次更換電池的費用就可能將電車換油車所省的費用全部回吐。
更雪上加霜的是維修速度緩慢,特斯拉韓國目前僅營運 14 座服務中心,導致維修排程擁擠。以 BMS 問題為例,平均維修時間為 23.4 天;相較之下,韓系品牌(如現代汽車)針對整合充電控制單元(ICCU)故障的平均維修時間為 13 天。在最極端的案例,特斯拉 BMS 維修竟耗時 926 天,長達兩年半以上。
消費者情緒與社群回饋:從個案抱怨到集體行動
韓國最大的特斯拉線上社群擁有 43 萬名以上成員,平台上已累積數以百計關於電池問題的貼文,部分車主甚至發起集體行動。社群中流傳的 BMS_a079 截圖,以及更換再製電池後續航降低或故障復發的經驗分享,形成了負向網路效應:每一則貼文都可能進一步放大焦慮、影響潛在買家的購車信心。
在品牌溝通上,消費者此刻期待的不只是維修時程與個案處理,而是更高一層的承認問題—說明原因—提出解方—給出時程的「完整路線圖」。尤其當政府與民間團體同步施壓時,沈默或片段式回應,往往只會被解讀為逃避。
賣得好,卻更需要對品質與服務有交代
儘管爭議升溫,特斯拉在韓國的銷售仍相當亮眼:截至 2025 年累計售出 134,429 輛,年營收自 2020 年的 7,162 億韓元成長至去年約 1.7 兆韓元,幾乎倍增。今年上半年(H1),Model Y 以 15,432 輛成為韓國最暢銷電動車,領先起亞 EV3(12,299 輛)與現代 Ioniq 5(6,937 輛)。這組數據揭示一個弔詭現象:銷量與滿意度未必同步。當品牌龐大用戶基盤持續擴張,售後服務與零件供應鏈若未同步擴容,任何品質瑕疵都會被指數級放大。
韓國案例不只關乎特斯拉,也是一面映照整個電動車產業的鏡子。當銷量快速擴張,售後韌性(After-sales Resilience)就成了決勝關鍵。韌性包含三層:
-
容量韌性:服務中心數量、技師人力、備料深度是否能匹配保有量與產品複雜度。
-
流程韌性:從報修、檢測、決策到更換的全鏈路是否可預期、可追蹤、可溝通。
-
信任韌性:對於再製件與軟體修復的品質承諾是否足以說服用戶,並在失敗時有可接受的補救機制。
目前,特斯拉尚未對韓國政府與消費者的不滿作出正式回應,車主與政府部門仍在等待官方的調查結果與改正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