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 連接埠是現代年輕人都覺得理所當然的東西,你可以插入手機、鍵盤或眾多周邊配件,而且一插就能使用。但不久之前,這只是科幻小說中的一部分,USB 直到 1996 年左右才問世,在此之前,想連接周邊設備有點像是蒙著眼睛組裝 IKEA 的家具,零件太多、說明含糊,保證讓你崩潰。
在 USB 連接埠出現之前,電腦靠什麼外接設備?
80 年代和 90 年代初期的電腦上充滿各種連接埠,包含序列埠(Serial Port)、並列埠(parallel Port)、PS/2、 SCSI 以及偶爾出現的專有埠。每一款都有自己的插頭類型、數據速率和設定方式,插上並不是過程的結束,而是開始。你必須手動配置 IRQ、COM 和其他各種設定,對於家庭用戶來說十分複雜。
如果你運氣不好,安裝一台新印表機代表你必須拆開電腦並加裝另一張介面卡,然後希望整個過程中沒有弄壞其他一些東西。沒有什麼所謂的標準化,每家廠商都隨心所欲地依照自己的規則行事,不出所料,結果就是造成了純粹的混亂。
首先,是序列埠端口(RS-232 和變體)。它們處理滑鼠、數據機和少數印表機,但以每秒千比特(kbps)為單位緩慢移動數據。更糟糕的是,你必須手動匹配波特率和 COM 設定,只要其中一個數值錯誤,整個裝置就不會起作用了。
然後是並列埠。這是一個主要用於印表機的厚實 25 Pin 連接埠,它的速度比序列埠更快,但前提是你的線材沒有太長,或是訊號沒有不同步。你無法以菊鏈式連接設備,而且每台印表機都有自己的「怪癖」。PS/2 連接埠使事情稍微簡化了一些,這個圓形的插頭有兩個,一個用於滑鼠,另一個則用於鍵盤,但仍然不通用。
當然,Apple 與眾不同,使用其 Apple 桌面匯流排 (ADB) 作為外接設備。外接硬碟和掃描器使用 SCSI,它功能更強大,但價格昂貴且「性格」孤僻。你最多可以連接七台設備,但 SCSI 可能需要非常有耐心才能正常運作。即使是遊戲控制器也需要自己的遊戲連接不,通常位於專用音效卡上。
每款設備都有自己的語言,需要自己的連接埠,通常還需要自己的擴展卡。這些連接埠速度很慢(序列運行速度約為 100 KB/s,並列運行速度在 115 到 450 Kbps 之間),有些連接埠甚至無法同時運行。到了 90 年代中期,當時的科技巨頭,包括 Intel、Microsoft 和 Compaq,終於同意以統一的連接埠來整合分裂,單一的通用標準可將任何設備連接到任何主機上,於是 USB 誕生了,隨之而來的是電腦使用方式的變革。
USB 如何改變遊戲規則
當 USB 1.0 於 1996 年問世時,感覺就像是未來科技。一條線材就可以同時傳輸電源和數據,因此你不再需要為每條線材提供獨立的連接,同時它還支援熱插拔,這表示你無須為電腦重新開機即可連接或移除設備,這在當時來說就像個小小的奇蹟。而且,與序列埠和並列部不同的是,每個 USB 連接理論上可以透過擴展集線器處理多達 127 個 設備。
但直到 1998 年 USB 1.1 誕生後,該標準才變得真正可用。它在全速時以高達 12 Mbps 的速度運行,對於滑鼠和鍵盤等速度較慢的設備則以 1.5 Mbps 的速度運行。以今天的標準來看,這很溫和,但相比於它所取代的陳舊技術領先了數光年。不過配件製造商並非一夕之間全部轉換,當然經歷過一段混亂的過度轉換期,直到所有配件商放棄了傳統連接埠。
Apple 的加快採用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最初的 iMac G3 以棄用所有傳統連接埠而僅搭載 USB 而聞名。幾年之間,各家製造商紛紛效仿,「隨插即用」終於落實下來。從那時起,USB 已經有長足的發展,不僅性能與速度比初代提升數倍,同時也終結了百家爭鳴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