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自動駕駛技術新創公司 Aurora 近日宣佈,其首輛無人駕駛卡車已在公共道路上正式開始進行測試運行,並成功完成長達約1900公里的商用貨運任務。這一舉措不僅象徵自動駕駛技術跨出實際應用的重要一步,也為目前人力短缺與營運成本攀升的貨運產業帶來潛在解方。
Aurora無人駕駛卡車正式上路!美國完成1900公里實測
Aurora 官方表示這輛搭載自家自動駕駛系統「Aurora Driver」的卡車,已於德州州際高速公路45號線上,實現從達拉斯(Dallas)至休士頓(Houston)之間的完全無人貨運。截至消息發表時,該卡車已累積完成約1200英里(約1900公里)的路程,全程無人介入,成功駕駛於城市間高速幹道。
該項測試涵蓋了各種實際駕駛情境,包括高速巡航、交通堵塞應對與市區號誌判斷等動作。Aurora 同步釋出一段縮時攝影影片,從車內視角呈現自動駕駛過程。觀察影片可發現,該卡車穩定以時速約65英里(約104公里)行駛,恪守車道,於進入市區後能自動保持車距,準確識別交通號誌並做出反應,充分展現其先進的感知與決策能力。
Aurora Driver 系統的核心,在於其先進的感測器整合能力。該系統搭載多組高階 LiDAR 光學雷達,具備 360 度全方位視角,並可探測長達四個美式足球場的距離(超過400公尺),確保在各類行駛環境中具備充分預判能力。
這種等級的環境感知技術,不僅讓卡車在高速道路上保持穩定行駛,更能面對突發事件如車道變換、臨時障礙與複雜交通情境等,做出即時且安全的應對決策,對於未來推廣至全國規模的自動駕駛貨運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這次上路測試中, Aurora 的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克里斯・阿姆森(Chris Urmson)也親自參與了該次首次路測,他曾經也是 Google 自動駕駛部門 Waymo 的核心人物之一,阿姆森表示,自己於車上實際觀察自動駕駛過程,對於卡車在各種交通環境下的冷靜應對能力感到驚艷。
他指出,這不只是技術的勝利,更是物流業革新的起點。他進一步強調:
「在美國,卡車運輸是規模極大的產業,但它正面臨多重挑戰,包括駕駛員年齡偏高與高流動率、營運成本高漲以及車隊資產使用效率不彰等問題。自動駕駛技術或許正是破解這些難題的關鍵答案。」
實際上歐美地區對於長途卡車駕駛設定各種嚴苛規定,如每天只能行駛幾小時、多久要休息一段時間,不能連續上工幾天等等限制,這也讓該行業的司機長期處於缺工的情況,不用休息的自動駕駛卡車有機會能有效減緩司機的負擔與降低貨運公司的營運成本。
自動駕駛卡車的未來:降低營運成本帶動貨運產業轉型
此次Aurora在德州的實地商用測試,無疑為自動駕駛產業打下強心針。在美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倚重公路貨運的國家,自動駕駛卡車的落地應用,有望顛覆傳統物流模式。
根據美國卡車協會(ATA)資料,全美目前面臨超過8萬名卡車司機短缺的問題,且預計未來十年內將持續擴大。若能成功導入穩定可靠的自動駕駛車隊,不僅能補足人力缺口,更可大幅提升車輛運用率,並降低長途運輸的人力與安全風險。此外,自動駕駛卡車可望24小時連續運行,免去司機休息限制,進一步提高貨物流轉效率,對電子商務、製造業與醫療供應鏈等需時效的產業影響深遠。
儘管Aurora此番突破令人振奮,但業界普遍認為,自動駕駛卡車的全面普及仍需解決一系列現實挑戰。其中包括:
-
法規適應與審查:目前多數州法仍要求遠端監控或安全駕駛員在場,自動駕駛的完全自主營運尚未全面開放。
-
保險與責任歸屬問題:當事故發生時,如何界定車輛系統、開發商與第三方責任,仍需明確機制。
-
公共接受度:社會大眾對於「無人駕駛重型車輛上路」的心理接受程度與信任建立,亦為推廣關鍵。
Aurora也強調,目前貨車自動駕駛仍處於初期測試階段,未來會與地方政府、運輸部門進行密切合作,逐步擴大測試區域與營運範圍,同時確保安全標準達標,取得產業與公眾雙方支持。小編個人認為如果貨運自動駕駛成熟之後,以後這類長途貨車或許不再需要配備職業駕駛,貨車在進入市區之前進入休息站之類的指定地點讓人類駕駛接手進入市區或執行卸貨的「最後一哩」行程,這樣應該是長途貨運業將來會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