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監管政策的加強,許多車廠紛紛調整了自駕技術的命名方式,小米汽車也不例外。近日,小米將其 Xiaomi SU7 電動車的駕駛系統從「智駕」更名為「輔助駕駛」,這一調整不僅符合中國工信部的規範要求,也讓消費者對於這項技術的功能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這一改變反映了企業對監管政策的積極響應,同時也顯示出小米及其他車廠在智能駕駛領域的務實態度。
其實除了小米,特斯拉、比亞迪等多家車廠也在同步調整命名,以遵循行業規範和消費者的期待。在這樣的背景下,改名不僅能避免誤解,還能推動整個行業的規範化發展。
▲圖片來源:小米
小米默默將「智慧駕駛」更名「輔助駕駛」,特斯拉以及中國車廠也都變更描述
自今年3月底小米電動車SU7發生事故以來,中國政府對自駕技術規範的日益嚴格,多家車廠近期相繼調整了自家智能駕駛系統的命名,其中小米汽車的改變尤為引人注目。從原本的「智駕」到如今的「輔助駕駛」,這一變動不僅反映了中國監管政策的推動,還標誌著車廠對行業規範的積極適應。在這一背景下,特斯拉、比亞迪等其他車廠也紛紛跟進,將原本模糊的「智慧駕駛」或「高階智駕」一詞更名為「輔助駕駛」,進一步明確了駕駛輔助技術的定位與功能。
3 月 29 日深夜,一輛小米 SU7 在安徽銅陵的德上高速公路上發生嚴重車禍,釀成三名大學生不幸罹難。根據小米汽車官方事後說明,當時車輛正處於 NOA(導航輔助駕駛)模式中,也就是所謂的智慧輔助駕駛功能開啟狀態。這起事故立刻引發社會輿論與媒體對「智駕技術是否過度行銷」的討論與爭議,不少人開始質疑駕駛輔助系統的真實能力與安全邊界。事件發生後,中國工信部於 4 月 16 日由裝備工業一司出面召開會議,要求車廠在駕駛輔助功能的宣傳上必須明確說明系統的功能邊界與安全應對措施,嚴禁誇大、模糊或虛假宣傳。這項政策的核心,是為了避免消費者對技術能力產生過度依賴或誤解,進而引發行車風險。
Xiaomi SU7 標準版原本標示搭載的「小米智駕 Pro」系統,已經正式更名為「小米輔助駕駛 Pro」;而 SU7 Pro 與 SU7 Max 所搭載的進階版 Xiaomi HAD 系統,也從「小米智駕 Max」改稱為「小米端對端輔助駕駛」。從「智駕」到「輔助駕駛」的命名轉變,不只是文字遊戲,而是對技術現況更務實的描述與法律風險控管的反映。
▲圖片來源:小米
特斯拉也在同樣的背景下,將原本的「FSD(完全自動駕駛)」功能更名為「智能輔助駕駛」,旨在避免「自動駕駛」一詞帶來的誤解。此外,比亞迪的「天神之眼」智能駕駛系統,也已經更名為「駕駛輔助系統」,這些改名行動無疑是對政策要求的積極回應。
這些改名措施不僅是符合法規的需要,還有助於更清晰地向消費者傳遞產品的實際功能。這樣的調整,無論是對消費者還是對車廠本身來說,都有助於避免技術誤解與消費者期望的落差。
▲圖片來源:特斯拉
這次小米汽車的命名調整雖然是在敏感的時間點進行,但從中國網絡輿論的反應來看,市場整體持正面態度。許多用戶認為,「輔助駕駛」這一名稱相比於之前的「智駕」來得更加具體和清晰,能夠讓消費者更好地理解這項技術的實際應用場景,並避免對功能過度解讀的情況。
▲圖片來源:理想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