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皆知,人類的牙齒在乳牙脫落後的成齒並不具備再生的能力,不過,來自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牙醫、口腔與顏面科學學院(Faculty of Dentistry, Oral & Craniofacial Sciences, King’s College London)的最新研究,可能會顛覆這項認知。該學院與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合作,研究團隊不僅成功重建實驗室中的牙齒生長微環境,還讓細胞能夠彼此「對話」,自發性地啟動牙齒細胞的分化過程。這項突破,意味著將來有可能不再依賴傳統的填補物與人工植體(植牙),而是以患者自身的細胞,長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新牙齒。

目前實務上對於牙齒缺損或蛀牙的主要處理方式包括填補物與人工植體。然而,這些方法皆屬於「靜態式修復」,難以適應口腔日後的變化,更遑論具備再生能力。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人員指出,這些傳統療法雖然普及,但存在不少限制。
正如研究人員張學晨博士(Xuechen Zhang;音譯)所指出:
「填補物並非修復牙齒的最佳方案。它們會逐漸削弱牙齒結構,壽命有限,還可能導致進一步的蛀蝕或敏感。至於人工植牙則需經過侵入性手術,且須確保與齒槽骨的良好整合,否則易引發併發症。這兩者終究都是人工物,難以真正恢復自然牙齒的功能。」
這正是牙齒再生技術被寄予厚望的原因:它有望讓患者重新擁有「真正的牙齒」,具備自然生長、自我修復與與口腔環境高度整合的能力。本次研究的核心,在於一種全新開發的「細胞微環境模擬材料」。此材料可模仿細胞在人體內所處的基質(matrix),並具備能夠「緩釋」生長訊號的能力,這正是過往實驗無法順利分化成牙齒細胞的關鍵所在。
張博士解釋道:
「我們與倫敦帝國學院共同研發出這種特殊材料,使其能夠像真實組織一樣,逐步釋放訊號,並讓細胞之間建立溝通機制,進而推動牙齒的自然發育過程。」
過去的嘗試常因一次性釋放過多訊號而失敗,無法有效控制細胞的分化節奏。此次材料的創新設計,得以重現胚胎期牙齒發育時的複雜過程,使實驗室牙齒發展進程得以成功啟動。
儘管牙齒的實驗室培養環境已取得重大進展,真正的挑戰仍在於:如何讓這些再生牙齒成功植入人體?張博士表示,目前團隊正在評估兩種可行方案:
-
在口腔內生長牙齒:將處於早期發育階段的牙齒細胞直接植入缺牙位置,讓其在患者口中自然發育成型。
-
實驗室內全程生成後移植:在實驗室中完成整顆牙齒的成長後,再透過移植方式植入患者口腔。
不論哪一種方式,皆需從最早期的牙齒發育階段開始,確保未來牙齒能與患者口腔結構完美整合,並發揮類似自然牙齒的功能與壽命。
本研究的共同作者,國王學院的安娜·安傑洛娃·沃爾波尼博士(Dr. Ana Angelova Volponi)指出:
「隨著這類創新技術的持續推進,我們有望在未來徹底改變牙科醫療模式,打造出永續且高效的自然修復解決方案。」
她補充道:
「國王學院牙醫學院正在進行的研究正是這場革命的前沿力量,彰顯我們對科學發現與口腔健康提升的堅定承諾。」
人類長久以來只能羨慕鯊魚與大象等動物在其一生中不斷生出新牙,卻無能為力。而如今,這樣的能力正逐步從自然界走入實驗室,並有機會轉化為臨床應用。牙齒再生技術,若能真正走向商品化與臨床應用,不僅將大幅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更可能顛覆整個牙科產業的產業鏈、生產模式與醫療成本結構。
當然,這項突破從實驗室邁向臨床應用甚至你我的口中可能還需要非常長的時間研究,包含生物安全性測試、長期穩定性研究、倫理審查與臨床試驗等一系列挑戰。然而,這項研究發現已為未來人類的口腔健康展現了近乎無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