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部分的現代人早已習慣在如廁時順便查看新聞、瀏覽社群媒體或回覆訊息。然而,這項已經習以為常的行為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健康風險,根據美國最新一項研究指出,經常在馬桶上長時間使用手機的人,其罹患痔瘡的風險可能增加高達46%。
專家警告:上廁所時使用智慧型手機將增加患痔瘡的風險
這項研究於2025年5月5日,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舉行的「消化疾病週」(Digestive Diseases Week, DDW)醫學會議上公開發表,成為關注度極高的熱門話題。研究顯示,如廁時使用手機與痔瘡的發生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性,而這項結果無關受試者的年齡、性別、體重、運動習慣或纖維攝取量。根據該研究,研究人員針對125位接受大腸鏡檢查的受試者進行調查,發現超過40%的受訪者患有痔瘡,而多達93%的人坦承每週至少有一次在馬桶上使用手機的經驗。
研究主講人:來自波士頓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的Trisha Satya Pasricha博士指出,在這些「如廁手機族」中,有將近一半表示會在馬桶上閱讀新聞,約44%會瀏覽社群媒體,另有約30%則會傳送電子郵件或簡訊。部分受試者甚至表示,他們每次如廁的時間超過六分鐘,而多數人也認為手機是導致如廁時間拉長的主要原因。雖然這項研究樣本規模不大,僅能指出相關性而非因果關係,但結果已足以引起醫界與公眾的高度警覺。
根據美國統計,每年約有將近400萬次的醫師或急診就診與痔瘡有關。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痔瘡的發病機制至今仍未被充分理解,也缺乏全國性的大型追蹤研究。美國國家層級的最後一次痔瘡流行病學調查,甚至可追溯至1989年。「痔瘡」其實原本是存在於直腸與肛門周圍的血管、平滑肌與結締組織的組合體。每個人天生都有這些「緩衝墊」,其功能在於協助排便順暢。然而,當這些組織發炎腫脹或出血時,即被稱為痔瘡。
醫學界普遍認為,痔瘡的發生與排便時的過度用力、排便時間過長、以及排便次數過頻等因素有關。而近年的研究亦指出,長時間坐在馬桶上可能會導致肛門與直腸周邊血管的擴張與鬆弛,進一步增加痔瘡風險。
針對如廁時間的建議,醫界看法不一。有些醫師建議如廁時間應控制在10分鐘以內,但也有研究支持應更為保守,限制在3分鐘內。其中一項研究針對100名確診痔瘡患者進行比較,發現這些患者在馬桶上的閱讀時間明顯長於未患病的對照組。這顯示出長時間如廁閱讀,尤其是使用具強烈吸引力的手機內容,可能成為痔瘡的潛在風險因子。
事實上,人在如廁時閱讀的習慣可追溯至幾百年前。早在殖民地時代,美國人甚至以報紙作為廁紙,閱讀與排便可說是同步進行。然而,相較於過去的報紙,智慧型手機所帶來的沉浸感與注意力吸引力無疑強大的多,也因此成為新一代「如廁桶時間拉長」的主因。從健康角度出發,專家一致認為,人們應專注如廁行為的本質:排便本身,而非在廁所中進行多工操作。持續使用手機會分散注意力,使如廁行為變得拖延、不集中,進而造成排便困難、過度用力與如廁時間延長,這些皆是痔瘡潛在風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