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畢業季節正式到來,大批社會新鮮人懷抱理想走入職場,但這段求職歷程也成為詐騙集團瞄準的「黃金期」。根據數位防詐工具 Whoscall、AI 人才媒合平台 Yourator 以及面試心得平台「面試趣」於 6 月 23 日共同發布的「求職詐騙問卷調查」顯示,高達 15% 的 Z 世代年輕人曾親身經歷求職詐騙事件,其中更不乏個案損失金額超過新台幣 50 萬元的案例。
求職價值觀轉變:文化與成長凌駕穩定性
調查結果顯示,Z 世代(一般指 1997 年至 2012 年出生者)在求職時最看重的條件為「福利制度」,超過七成受訪者將其列為首要考量。其次,「團隊氛圍」獲得 69% 的重視程度,遠高於其他年齡層(僅 54.7%)。相較於以「穩定性」為優先考量的非 Z 世代,新世代更關注職場文化契合度與個人成長潛力,顯示工作不再只是為了穩定收入,而是一種實現自我價值的場域。
然而,這樣的價值觀也被詐騙集團利用作為攻擊破口。詐騙者常以「自由彈性」、「快速升遷」、「手機在家即可工作」等話術吸引年輕求職者,不僅降低其戒心,還誘導進入陌生 LINE 群組、洩露個資甚至匯款,進一步淪為詐騙受害者。
詐騙手法演化:LINE 私訊、提供證件、預付費用成高風險動作
根據調查,Z 世代最常遇見的詐騙情境包括:
-
被邀加入陌生 LINE 群組或接收私人帳號聯繫(50%)
詐騙集團精準掌握年輕族群偏好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的習慣,以建立「親切感」與「非正式感」降低防備心。 -
被要求提供身分證正本或金融帳戶影本(25%)
通常以「面試建檔」、「資料審核」為由,實則為蒐集敏感個資之舉。 -
被引導點擊可疑連結或下載不明應用程式(20.4%)
表面宣稱可查看職缺細節,實則暗藏惡意程式或釣魚網站,意圖竊取資料或誘導匯款。
這些精心設計的詐騙場景不但形式多元,更與社群與數位工具的使用行為深度融合,使求職者在不知不覺間落入陷阱。
詐騙後果揭密:從個資外洩到跨境誘拐風險
調查指出,在實際受害案例中,Z 世代求職者最常見的損失為:
-
個人資料外洩(35%)
包括履歷、聯絡方式、身分證件等,成為日後詐騙電話與簡訊的來源。 -
接獲連續詐騙電話或簡訊(18%)
顯示詐騙為一個連鎖性操作,並非單一事件。 -
財務損失(16%)、帳戶或存摺遭盜用(11%)
被害人往往在提供資料或點擊連結後,遭遇金融損失。 -
海外詐騙誘拐(2%)
有部分個案更被引誘至海外從事不明或非法工作,顯示詐騙集團已與跨境人口販運集團交織,風險已超越財務,進一步威脅人身安全。
這些結果再次凸顯,數位世代的求職環境雖然資訊透明,卻也伴隨極高的資安與詐騙風險。儘管社會上不斷發出警訊,但調查發現,即使有過受騙經驗,仍有 22% 的受訪者表示未來可能會再次提供個資,13% 表示仍可能支付費用。反觀未曾遭遇詐騙的族群則明顯更為謹慎,僅 14% 願意提供個資,僅 8% 願意支付費用。這樣的數據反映一個殘酷事實:單靠「受害經驗」來喚起警覺心並不足夠,唯有從根源強化事前預防、提升全民識詐能力,才能有效阻絕求職陷阱。
Z 世代自有防詐三招:App 查證、朋友諮詢、警覺意識
在面對潛在詐騙情境時,Z 世代展現出行動積極的特質:
-
使用 App 查證資訊來源(60% 以上)
-
點擊連結前先評估,但避免輸入個資(43.7%)
-
諮詢朋友、社群尋求意見
Whoscall 提供的一鍵查功能,能即時辨識可疑網址與社群截圖來源,讓求職者能於第一時間辨識詐騙風險,保護個資與財務安全。
Whoscall 產品總監沈琬婷指出:「許多假求職詐騙從一通電話、一則訊息,甚至是一篇社群貼文開始。Whoscall 就是用來補上這段『警覺空窗期』的重要工具,協助用戶辨識可疑資訊,從源頭降低受害風險。」
校園防詐成共識 教育端與科技業攜手合作
本次調查更發現,多達 93% 的受訪者認同應在求學階段設置求職防詐課程,凸顯校園防詐教育已成為跨世代共識。
Gogolook 也順勢展開與教育端的合作計畫,已與翰林國小教材、165 全民防詐平台合作推出教案,透過「閱讀測驗」形式融入網購詐騙識別六大特徵,讓孩子在學習中自然培養風險辨識能力。
臺北大學黃弘一教授表示:「Z 世代雖是數位原生族群,但對詐騙的理解仍需提升。我們鼓勵學生視自己為第一道防線,也呼籲防詐業者與教育端密切合作,把風險教育納入職涯準備的一環。」
實際行動:Whoscall 攜手面試趣推防詐職涯方案
為強化求職安全,Whoscall 與「面試趣」合作,即日起至 9 月 30 日,凡於「面試趣」平台完成個人設定者,即可免費獲得《Whoscall 進階版》兌換序號,若升級為 VIP 用戶再加贈三個月使用權。
Whoscall 希望能協助求職者避開詐騙陷阱,更透過資訊透明機制替年輕人構築防線,從履歷投遞開始,就築起數位求職的「信任防火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