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蘋果( Apple Inc.)公司近期獲批的一項新專利顯示,蘋果可能將在未來的新機中使用「可變光圈」技術的新鏡頭,特別的是蘋果並不是透過傳統的金屬葉片結構,而是採用一種名為「超彈性薄膜光圈」的新材料技術,或將成為 iPhone 18 之後影像系統的升級關鍵,徹底顛覆當前手機攝影依賴的機械結構,為未來輕薄化、專業化的智慧型裝置鋪設道路。
蘋果最新專利曝光:iPhone 18 或將搭載「可變光圈」鏡頭
傳統相機的光圈通常由數片金屬葉片組成,透過機械方式開合以調整進光量。然而,蘋果此次新專利中提出的「超彈性薄膜」完全捨棄了這種機械結構,轉而採用一種可伸縮、可扭曲的柔性薄膜材料作為控制光圈開闔的核心元件。
該薄膜在受到精準的控制變形後,能形成雙曲面體結構,進而改變進光路徑的大小,達到調節光圈的目的。與傳統葉片形成多邊形開口不同,這項技術能夠實現近乎完美的圓形光圈,不僅有效降低光學干擾,還能在關閉狀態下達到 100% 的物理遮光,大幅提升成像純淨度與用戶隱私保障。
在智慧型手機日益追求「極致輕薄」與「多功能整合」的趨勢下,相機模組的體積與可靠性一直是設計難題。蘋果此次引入超彈性薄膜結構,正是針對這兩大痛點的直接回應。首先,在結構設計上,薄膜技術大幅簡化了機械零件,省去多組移動葉片與馬達,使整體模組更加輕薄。
其次,少了機械活動元件,整體系統的穩定性與耐用性顯著提升。傳統光圈系統長期使用後可能因零件磨損導致故障,而柔性薄膜則有潛力在降低維修率與提升使用壽命。這項技術的實際成效,不僅僅體現在結構創新上,更深遠地影響了成像品質本身。首先,由於薄膜可塑造更理想的圓形光孔,拍攝時能更有效地集中光線、抑制邊緣像差,在低光環境下尤其能提升成像穩定性與畫面純淨度。搭配精密的光圈變化控制,景深表現將更加自然流暢,用戶在無需專業設備的情況下,就能實現接近單眼相機的光學虛化效果。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蘋果同期推進的另一項光學技術:微型光學吸收光柵(Micro Optical Absorptive Grating)專利,也正與此形成協同效應。
該技術透過在鏡頭內部加入微米級的錐形結構來吸收雜散光,進一步抑制眩光與耀斑干擾。若兩項技術能整合應用,將可能為 iPhone 帶來前所未有的光學性能突破。
iPhone 18 可能成為首發機型?
根據目前曝光的供應鏈資訊,iPhone 18 系列極有可能成為首批搭載可變光圈與多折式潛望式鏡頭的機型。這些功能對內部空間的需求極高,而超彈性薄膜的結構優勢恰好能為複雜光學模組「騰出空間」。
同時,蘋果對於硬體設計一向著眼於長遠生態整合。在平板領域,近期消息指出 iPad Pro 將採用覆晶薄膜(Chip-on-Film,簡稱 CoF)技術來壓縮邊框厚度,未來若能同步導入超彈性薄膜,將有機會實現顯示驅動與光學模組的同步瘦身,推動更輕、更強的創作型設備誕生。
儘管超彈性薄膜技術在理論與專利層面展現出令人期待的潛能,但從專利到實際產品的轉化,依然存在若干挑戰。參考過去蘋果專利的落地週期,例如折疊柔性螢幕相關技術從申請至今實際應用遲遲未有下文,也讓業界對這類材料創新持保留態度(蘋果也有專利申請後就射後不理的經驗),總的來說如果這些技術都是真實的話,未來幾年蘋果的新品還是很有看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