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邊工作邊聽音樂?或是早上通勤一定要來首 Lo-Fi 才能醒腦?那你一定得注意了!Spotify 宣布從 9 月起,在全球多數地區同步調漲 Premium 訂閱價格,這次也輪到台灣用戶了。包括個人、雙人、家庭與學生方案,全數都漲價,最多一次漲 30 元。你家的家庭方案,下個月帳單就會看到變動。趁現在來搞懂調漲幅度、背後原因,還有 Spotify 這波全球漲價的操作有什麼眉角!
▲圖片來源:Spotify
Spotify 9 月起全面調漲!台灣四大訂閱方案全面上修,最多漲 30 元!
Spotify 近日在官網正式公告,將從 9 月開始 調整全球多個市場的 Premium 訂閱費用,這波調價涵蓋地區橫跨 歐洲、南亞、中東、非洲、拉丁美洲與亞太地區,基本上除了美國與近期已經漲過價的國家外,大多數地區的用戶都躲不掉。
台灣這邊也不例外,四大訂閱方案全數調漲,以下是新舊價格比一比:
- 個人方案:從 149 元 → 168 元(漲 19 元)
- 雙人方案:從 198 元 → 228 元(漲 30 元)
- 家庭方案:從 268 元 → 298 元(漲 30 元)
- 學生方案:從 75 元 → 88 元(漲 13 元)
整體來看,這次漲幅以雙人與家庭方案最有感,直接上修 30 元。如果你是 Spotify 重度家庭用戶,從 9 月開始每個月的帳單就會多一筆錢啦。
▲圖片來源:Spotify
為什麼又漲價?Spotify 的官方說法是這樣的
Spotify 在聲明中提到,這次調整是為了「因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持續創新」與「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他們表示:「隨著平台持續成長,我們希望透過價格調整來持續投資在產品與功能開發上,讓 Premium 訂閱用戶能享有世界級、個人化的音樂體驗。」
換句話說,他們希望大家理解這不是單純要賺更多錢,而是為了讓整體平台越來越好。不過對一般用戶來說,這段話聽起來難免有點熟悉(畢竟 Netflix 也說過類似的話),也讓人好奇 Spotify 接下來到底會推出哪些「有感」的改變來支撐這次調漲。
▲圖片來源:Spotify
這不是第一次漲價,也可能不是最後一次
Spotify 並不是第一次調整價格。事實上,這幾年以來,Spotify 就曾針對不同地區陸續進行價格調整,尤其在歐洲與北美市場更是率先開刀。
這些調價策略搭配公司內部的成本控管與組織重整,其實已經發揮效果。根據財報,Spotify 在 2024 年首度實現全年獲利,這對一家長期以擴張為目標的音樂串流平台來說,可說是一個重要里程碑。
但獲利背後的壓力依然不小。今年第二季 Spotify 雖然在「訂閱用戶數」與「活躍用戶數」上都繳出漂亮成績單,不過卻因為 人事成本(例如稅負增加) 出現季度虧損,加上對第三季的財測低於市場預期,導致財報一出來,Spotify 當天的股價就大跌 11.5%,市值瞬間蒸發 160 億美元(約台幣 5,220 億元)。
這也凸顯出一個現實問題:靠 Premium 訂閱賺錢的同時,也得面對龐大的營運壓力。而用戶能不能接受一波接一波的漲價,是 Spotify 接下來要面對的最大考驗之一。
用戶會收到通知嗎?什麼時候開始漲?
根據 Spotify 的說法,從 9 月帳單開始,就會開始套用新價格,官方也會在近期陸續透過 Email 或 App 通知所有現有訂閱者。所以如果你是 Premium 用戶,記得注意你的電子信箱或 Spotify 通知,別等到帳單來了才發現「欸?怎麼多了一筆錢?」
另外,如果你正考慮要訂閱 Premium,現在也可以先參考官網上的最新價格資訊再做決定,避免簽下長期合約卻忽略價格變動。
Spotify 漲價後還值得訂閱嗎?你可以這樣評估
Spotify 的 Premium 訂閱雖然貴了一些,但它的音樂推薦演算法、跨平台使用便利性、與 Google 助理或 Siri 的整合,還是許多用戶選擇它的原因。但如果你本來就是輕度用戶,每天只聽幾首歌、也不介意廣告打斷播放,或許也可以考慮轉回免費版,或者跟家人朋友合組家庭方案分擔費用,畢竟現在 Premium 訂閱也不算便宜了。
另外,像是 YouTube Music、Apple Music、KKBOX 等平台也都有各自優勢,不妨趁這波調價好好比較一下各家服務,找出最符合自己需求的音樂平台。
結語
Spotify 的這波漲價雖然讓不少用戶感到又來了!但也反映出整個串流音樂產業正面臨轉型壓力。訂閱者越來越多、需求也越來越高,平台要持續維運與創新,調整價格似乎成了不得不做的選擇。不過漲價這件事,始終考驗的是「用戶是否願意留下來」。接下來就看 Spotify 是否能拿出更強的功能或體驗來證明這 13~30 元的價值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