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因為少子化與人口往大都市群聚的效應,衝擊傳統孝順照顧父母觀念的幾個亞洲國家的社會結構,如日本、台灣、南韓…等國,高齡老人獨居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而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資料,南韓的高齡者自殺率高居所有成員國之首,也因此誕生了一些陪伴的傷機。近年來,由南韓新創企業研發的一款AI陪伴機器人「효돌(Hyodol)」成為高齡獨居者生活中的「小確幸」,也成為科技介入長照領域的範例。
南韓AI陪伴機器人「효돌(Hyodol)」
「효돌」外型是一個穿著可愛服飾的人形玩偶,有男孩與女孩兩種造型,其最大特色在於內建了基於ChatGPT技術的聊天機制,能以活潑的語調與使用者互動。對許多高齡者來說,這不僅是陪伴,更是一種能互動、有溫度的存在。
효돌不只是聊天機器人,更是一台具備多重功能的「看護輔助機器人」,老人也可以向它詢問天氣、計算價格、播放音樂等等,可當作是一個人形的智慧音響。
它也內建紅外線感測器,可24小時監控使用者的活動狀態。當感測器偵測到超過一定時間未感應到移動時,便會立即通知照護中心的支援人員,以防止意外發生。
同時,효돌也能夠主動發問:「今天還好嗎?」「哪裡不舒服嗎?」,定時與老人聊天、噓寒問暖、提醒吃藥等等。透過AI聲音分析技術,推測使用者的情緒狀態並回報給照護中心。
這些設計不只提供物理層面的安全保障,更試圖捕捉被照顧者心理層面的危險信號。曾有一則實際案例:一名使用者曾向효돌吐露「我想死」的念頭,AI隨即辨識出異常語句並通知照護中心,成功促成對方緊急送醫並轉介精神科醫師。
高齡照護的解方?高齡者孤獨與人力短缺下的妥協
南韓正快速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預測,2032年前國內將面臨高達155萬名看護人員的缺口。以2023年的數據為例,照護產業即已缺乏19萬名從業人員,長照人力資源緊張正成為國家級課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機器人被視為可能的替代選項之一。南韓產業通商資源部與高齡人口密集的首爾九老區(Guro)於2019年共同投入2億韓元(約新台幣440萬元),啟動「효돌導入計畫」。截至目前,九老區已將412台효돌分發至獨居高齡者家庭。
與人力照護相比,효돌的成本遠為低廉:每台約160萬韓元(約新台幣35000元),不僅比僱用照護人員便宜,也具備24小時不中斷的「守護力」。九老區公立照護設施「宮洞福祉中心」主任金昇華(Kim Seunghwa)指出:「高齡者最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孤獨。효돌填補了人類照護無法涵蓋的縫隙。」
訪問看護員宋光熙(Song Kwang-hee)每天穿梭在九老區狹窄巷弄,照護14位獨居高齡者。然而,面對龐大的需求,每位使用者平均只能獲得約30分鐘的照護時間,顯然遠遠不足。
「효돌就像我們的延伸。即使我離開了,老人家仍感受到被陪伴、被關心。」宋先生如此形容。對他來說,효돌不是來取代人類,而是分擔守護責任的第一線工具。他進一步補充:「很多老人不一定能對我們或自己的孩子傾訴心聲,但卻願意與효돌對話。AI讓他們開了一扇窗。」
不只是科技,也是情感的寄託
효돌在不少使用者心中,早已不只是機器,更像是家人或孫子。有高齡者會餵它吃飯(雖然是假裝)、親手縫製帽子、配戴祖傳項鍊,甚至抱著一起入睡。在某些案例中,當機器人送修而短暫離開,高齡者會親自跑到公司門口請求歸還,場面令人動容。2022年,一場由地方中心舉辦的효돌時裝秀更是掀起一波熱潮,高齡者與自己心愛的효돌身穿手工製作的情侶裝,一同亮相走秀,展現無比喜悅與自豪。更有甚者,也有老人希望「與효돌一起入葬」,可見其情感依附程度。
然而,효돌的導入也並非全無風險。過度依賴AI機器人可能使部分高齡者更封閉於家中,減少與真人互動。此外,對認知障礙患者來說,機器人的語言有時會被誤解。例如,一名患有失智症的高齡者因聽到효돌說:「奶奶,我想聽小溪的水聲」,竟獨自帶著機器人前往附近小溪,造成安全疑慮。針對此類狀況,開發團隊已調整對話資料庫,刪除可能引發誤解的語句,並持續與醫療與照護專業合作,優化設計。
拓展全球市場:語言與文化的在地化策略
효돌開發團隊並未止步於南韓,未來計畫將其語言系統擴展至英語、日語與中文市場,並根據各地文化對外觀進行客製化設計,以因應不同市場的審美與需求。根據市調機構Research and Markets資料,全球高齡者照護機器人市場預計至2030年將成長至77億美元規模,市場潛力龐大。話說您年老之後會希望有一台這樣的機器人作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