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疊式 iPad 又再度延期!根據最新外媒報導,蘋果原本計畫在 2028 年推出的「摺疊 iPad」可能要延到 2029 年才能問世。這款產品原本被視為蘋果「跨界平板」的重要里程碑,傳出會搭載 18 吋可摺疊 OLED 螢幕,甚至由三星顯示器負責供應。不過研發進度似乎卡在螢幕折痕與重量控制兩大難題,讓整體計畫延宕。
據說目前原型機的重量幾乎比 MacBook Prhttps://www.koc.com.tw/archives/617796o 還重,價格更可能上看 3000 美元,逼近新台幣 10 萬元,成為史上最貴的 iPad。這次延後,不僅顯示摺疊技術的挑戰,也反映出蘋果希望在正式進軍摺疊裝置市場前,確保品質「零折痕」的決心。
▲圖片來源:AppleInseider
摺疊 iPad 傳延後至 2029 年上市,傳聞定價比 MacBook Pro 還貴
外界早已傳聞蘋果同時在開發兩款摺疊產品— Phone Fold 與 iPad Fold。其中摺疊 iPhone 是目前開發優先度最高的項目,而摺疊 iPad 則被視為「跨界筆電」的實驗平台。
根據 Bloomberg 最新報導,原先業界預期摺疊 iPad 最快會在 2028 年亮相,但如今消息指出,內部已經將時程往後推延一年,最快要等到 2029 年 才有機會量產。
▲圖片來源:HUAWEI MateBook Fold
熟悉蘋果開發計畫的消息人士透露,蘋果目前正與 Samsung Display 合作開發一款 18 吋可摺疊螢幕面板,並針對摺疊處的「螢幕折痕」問題反覆測試。目標是打造出幾乎無摺痕的效果,也就是在完全展開後,畫面依然能像傳統平板一樣平整。
然而,這項任務並不容易。摺疊螢幕面積越大、材質越薄,就越容易出現結構問題。蘋果為了追求完美的摺疊體驗,幾乎採取「零容忍」標準,這也讓開發時程一再拉長。
除了螢幕折痕之外,「重量過重」是另一個讓工程團隊頭痛的問題。
▲圖片來源:HUAWEI MateBook Fold
目前的摺疊 iPad 原型機重量接近 3.5 磅(約 1.6 公斤),幾乎等同一台 MacBook Pro,而現行的 13 吋 iPad Pro 只有約 1 磅(450 克)重。換句話說,如果直接拿起來用,摺疊 iPad 的手感會非常「笨重」。
蘋果內部對此相當擔憂,因為若產品太重,就會失去平板應有的輕便與隨身特性。工程師雖然相信隨著材料改良、機構優化,最終重量能減少,但要達到蘋果標準仍需要時間。
此外,成本也是關鍵因素之一。消息指出,摺疊螢幕本身的造價高昂,加上結構設計複雜,導致整體成本比現行 iPad Pro 高出數倍。若最終量產,售價可能上看 3000 美元(約新台幣 9.8 萬),是現行 13 吋 iPad Pro 的三倍。這個價格即便對於高端市場,也屬於極限區間。作為對比,華為先前推出的 MateBook Fold 擁有同樣 18 吋可摺螢幕,重量約比蘋果原型機輕一磅,市售價格約 3400 美元。若蘋果要在質感、性能與體驗上全面超越對手,價格勢必不會便宜。
其實蘋果早在數年前就開始布局摺疊產品相關技術,光是公開專利就能看出端倪。部分專利描述了一款可摺疊 OLED 螢幕的 iPad,打開時是大螢幕平板,合起來則能像筆電一樣使用;另一份專利則提及「無實體鍵盤」的雙螢幕 MacBook,使用觸控螢幕模擬鍵盤輸入,甚至能透過微型致動器模擬「按鍵浮起」的手感。這些技術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情節,但也讓外界推測,蘋果的長期目標可能不只是「做一台會摺的 iPad」,而是想打造 結合筆電與平板的全新裝置類別。“
早在 2021 年, Bloomberg 記者 Mark Gurman 就曾透露,蘋果內部正研究更大型的 iPad Pro 概念機,尺寸將突破 12.9 吋。如今若摺疊技術成熟,18 吋的螢幕展開後便能兼具桌上型與行動裝置的用途,這也許正是蘋果未來的「2 合 1」藍圖。
▲圖片來源:HUAWEI MateBook Fold
為何選擇延後?iPhone Fold 優先
根據今年 7 月的另一份報導,蘋果其實曾一度暫停摺疊 iPad 專案的開發,將資源轉向 iPhone Fold。原因很簡單,摺疊手機市場競爭激烈且成熟度更高,對蘋果來說,若能先推出一款足以與三星 Galaxy Z Fold 或 Google Pixel Fold 抗衡的產品,不僅能鞏固高階手機市場地位,也能為後續摺疊 iPad 鋪路。
不過,連 iPhone Fold 本身目前都還在解決鉸鏈設計的問題。外媒爆料指出,截至今年 10 月中,蘋果工程團隊仍在不斷調整摺疊機構與耐用性結構,顯示這條研發路線仍相當漫長。
若依此推測,摺疊 iPhone 可能最早要到 2027 年問世,而摺疊 iPad 則順延兩年後登場,兩者幾乎會形成「先手機、後平板」的節奏。
結語
摺疊 iPad 雖然看似遙遠,但從目前的資訊來看,蘋果確實正穩步推進。從 18 吋超大面板到精密鉸鏈結構,每一個環節都要兼顧美感與耐用性,這種「慢工出細活」的策略或許正是蘋果的風格。
當市場上多數品牌都在追求「搶先推出」時,蘋果依然選擇「準備到最好再出手」。或許當那款摺疊 iPad 真正現身時,它不只是新產品,而是重新定義「平板與筆電界線」的關鍵一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