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只是「滑一則短片」打發時間,結果回過神一看:竟然已經滑了將近一小時?對許多用戶來說,這樣情況屢見不鮮。而這正是 YouTube 推出最新功能的原因之一,Shorts 瀏覽計時器」。用戶將可以在 YouTube 設定中為 Shorts 設定每日瀏覽上限,當達到上限時會跳出彈窗通知,提醒你「嘿,別再滑了」。
這項功能雖然目前還沒有和家長監護系統連動完全整合,但象徵 YouTube 在面對「滑不停」怪圈、使用者疲勞與媒體成癮爭議時的思考轉折。本文將深入解析這項功能的來龍去脈、使用方式、目前的限制,以及背後的產業與社會意涵,滑影片的我們,不只是被娛樂,而是真的需要掌握「滑什麼、滑多久」。

YouTube Shorts 推出計時器功能,提醒用戶適時休息
為什麼 YouTube 要推出這個計時器?短影片的魅力在於「快速、連續、刺激」。你打開 YouTube 覺得:「我就看一則 Short 就好」,但下一秒,畫面跳轉、演算法推薦、按下去又一則、再下一則。然後你發現,無意中滑了好久。這種「原本只想看一下,結果滑不停」的經驗,正是 YouTube 所觀察到的用戶行為。
另一方面,社會與監管機構也開始對平台設計中「讓人難以停止」的演算法與用戶界面提出疑問。在美國,有近 2,000 件訴訟案正在針對社群平台提出指控,指出這些平台可能刻意設計讓人「滑不停」的機制,對兒童心理健康造成傷害。這樣的壓力,一方面迫使平台展現「數位福祉」的責任感,另一方面也提醒用戶:娛樂是好的,但「滑影片沒完沒了」並不一定是最健康的模樣。
因此,為了平衡「讓你留在平台」與「你不會因為看太久而離開、感到疲憊或反感」,YouTube 將加入了這個新的每日瀏覽上限計時器。目
前這項計時器功能還沒有和家長監護系統連動,不過 YouTube 已預告將在明年更新時正式加入。屆時家長或監護人就能替孩子設定明確的短片觀看時間上限,而提醒視窗也會變成「不可關閉」的強制提示,孩子將無法自行略過。
這功能有哪些限制?值得知曉的地方
雖然 YouTube 推出了這項計時器,但目前仍有一些侷限與值得提醒的地方:
- 家長控制功能還在建置:
如前面所述,能否由家長設定、鎖定孩子觀看 Shorts 的時間,目前還不能;而且目前的提醒是可被「關閉/滑過」的。至於明年推出的新版本,孩子將無法忽視這提醒,但具體如何實施尚未完全揭露。 - 為「自我管理」設計,並非強迫停止:
用戶設定每日上限後,雖然系統會跳出彈窗,但彈窗是可以按「關閉」的,滑動仍可繼續。也就是說,此功能偏向提醒性質,而非完全阻止。對 YouTube 而言,這樣設計能維持平台使用時間(對他們是商業資產)與用戶福祉之間的平衡。 - 不保證真正降低使用時間:
因為提醒是選擇性可被忽略。參考以往平台推出的提醒機制,有研究與評論指出:只要用戶願意、滑動仍可繼續,提醒的實際效果可能有限。因此從「企業責任」的視角看,這也可能是一種「風險緩解」策略。 - 地區/設備差異可能存在:
如同許多功能先行在特定地區或設備發放,YouTube 的這項計時器功能最初是在 Android 版的 APK 中被發現,代表功能開放時間、版本可能與地區有關。
為什麼這件事不只關於「滑太久」?背後的意義更大
滑短片變成一種「時間黑洞」不是偶然。當你滑了一則覺得很好,再下一則、下一則,那其實是透過演算法設計,讓內容連接、無縫串接;你產生心理慣性:「喔這也不錯,再一則好了」。在這樣的模式下,平台就有誘因讓你滑更久、更頻繁。長期下來,有研究指出可能對使用者(特別是未成年)造成專注力下降、心理疲憊、甚至日常作息被打亂。
因此,YouTube 推這項計時器功能,不只是「我也要提醒你滑太久」這麼簡單。它亦象徵平台對外傳達兩個訊息:
- 我們知道你有可能滑太久、我們正在做些事情來幫助你。
- 雖然我們希望你常來,但我們也不希望你來得太「過頭」而變得焦慮/疲憊。
也就是說, YouTube 平台正在努力在「使用者黏著度」與「使用者福祉」之間取得一個新的平衡點。換一句話說,YouTube 希望你用得開心,但也希望你用得健康。更進一步,這也觸及平台責任與監管的範疇。在美國,許多訴訟指控社群平台「刻意設計成讓人上癮」,從而對兒童/青少年心理造成傷害。而 YouTube 這樣的功能推出,有可能是在預防未來監管風險、或是向外界示範其數位健康責任。至於它是否能真正降低「滑到忘我」的情況,還有待觀察。
結語
總結來說,YouTube 推出的這個「Shorts 每日瀏覽上限計時器」雖然看起來只是「一個提醒彈窗」,但其實蘊含了「平台責任」「使用者福祉」「商業模式」三者交織的意涵。對於我們這些在碎片時間滑影片的人,這也是一個好機會:下一次打開 YouTube,或許可以先想:「我滑多久最剛好?」而不是「我不知不覺滑了多久」。當你手滑下一則之前,不妨先想想這個小提醒。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