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本被譽為「超薄手機元年」,三星與蘋果分別以 Galaxy S25 Edge 與 iPhone Air 打頭陣,試圖重燃市場對輕薄設計的熱情。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卻有點骨感。這兩款手機雖然話題滿滿,但上市後的銷售卻意外冷清。三星甚至被爆出直接腰斬 Edge 系列的後續計畫,讓這場「超薄革命」提早宣告失速。
然而,在國際品牌退卻之際,中國廠商似乎仍不放棄這條道路。近日有爆料指出,小米正在研發一款名為「Xiaomi 17 Air(小米 17 Air)」的超薄旗艦機,厚度可能只有約 6mm,卻仍能塞進 5000mAh 電池、2 億畫素鏡頭與 eSIM 全新設計。如果傳聞屬實,小米或許有機會在輕薄與實用之間找到真正的平衡點。

▲模擬圖
輕薄手機元年?傳聞小米也正準備開發 Xiaomi 17 Air
2025 年初,手機圈幾乎一致看好「輕薄化」會成為年度主流。三星憑藉 Galaxy S25 Edge 打出「曲面+極薄」雙主題,蘋果也在 iPhone Air 上採用全新鋁鎂合金邊框與超薄設計,兩者一度被視為新時代開端。
但隨著上市後的市場回饋,情況急轉直下。根據外媒報導,S25 Edge 的銷售表現遠低於預期,不僅用戶抱怨電池續航偏弱、機身溫度高,甚至因太薄導致結構強度不足;而 iPhone Air 雖然外型吸睛,但散熱瓶頸與價格偏高的問題,也讓消費者觀望。最終,三星決定中止 Edge 系列開發,宣告輕薄戰略暫時收場。
從結果來看,「輕薄」確實漂亮,但要兼顧效能、散熱與續航,難度比想像中高。尤其在近年旗艦機效能全面升級、AI 功能吃電的情況下,太薄反而成為負擔,導致消費者寧可選擇厚一點但穩定的機種。
▲圖片來源:Apple
儘管國際品牌退縮,但中國廠商似乎仍對「輕薄」充滿執念。微博知名爆料的「數碼閒聊站」指出,前五大手機品牌中至少有兩家仍在測試輕薄旗艦,其中小米被認為是最積極的那一方。
另一名微薄博主「智慧皮卡丘」進一步透露,小米正開發一款全新機型「Xiaomi 17 Air」,定位為 Xiaomi 17 系列中的超薄版本。根據他的說法,這款新機將搭載 6.6 吋 1.5K 螢幕、2 億畫素主鏡頭,並取消實體 SIM 卡槽,全面採用 eSIM 設計。這樣的改變可以釋放更多內部空間,用於塞入更大的電池或強化散熱結構。
據稱,這款手機採用一體成型的「冷雕工藝」外殼,螢幕邊緣呈現大 R 角曲線設計,機身厚度有望壓到約 6mm 左右,外觀上延續「Air」系列輕盈、極簡的美學。
▲模擬圖
外媒推測,若小米 17 Air 真能將厚度控制在 6mm,同時仍搭載約 5000mAh 電池,這將是一項相當驚人的工程突破。
原因在於,小米近年在電池能量密度與堆疊設計上已累積深厚技術。以現行的 Xiaomi 17 Pro Max 為例,該機能在 8mm 機身內放入高達 7500mAh 的電池,並維持良好散熱與重量平衡。若以此推算,即使壓縮到 6mm,仍可能維持 5000mAh 以上容量,並透過高效率晶片與新散熱材料來彌補體積限制。
同時,小米若採用全 eSIM 架構,也能省去實體卡槽、托盤與密封結構所需空間,讓內部更容易優化堆疊。這不僅有助於減少重量,也代表未來小米在全球市場能更靈活地推出多網路版本,不再受限於雙卡設計。
▲模擬圖
其實,小米早在多年前就曾推出極致輕薄手機,如小米 11 Lite 以僅 6.81mm 的厚度受到關注;但隨著市場偏好轉向長續航與大電池,這類設計逐漸被邊緣化。如今,若小米 17 Air 真能在輕薄與性能之間取得平衡,將可能重新定義這個市場。
外界推測,小米 17 Air 會在明年登場,時間點約落在 2026 年上半年,作為 17 系列的延伸版本。目前小米尚未對此傳聞發表官方回應,但從爆料的規格與外觀描述來看,這款機型似乎不只是「外觀變薄」那麼簡單,更可能是小米對未來手機設計方向的實驗性嘗試。
從三星、蘋果的經驗來看,單純追求厚度極限並非長久之計。若散熱、電力與結構強度無法同步升級,再漂亮的外型也只是短暫話題。小米若真要打出「17 Air」這張牌,關鍵在於是否能在超薄設計中維持旗艦水準的使用體驗。
例如,能否在如此有限的空間內放入強大的 AI 晶片與高效散熱模組?是否能透過材料創新(如石墨烯電池或複合導熱板)彌補散熱瓶頸?這些都將決定它是否能成為真正成功的「輕薄旗艦」,而非再一次曇花一現的話題機。
從現階段的跡象來看,小米似乎正嘗試用工程創新來解這道「物理難題」。若一切順利,或許 2026 年的「輕薄手機元年」會由小米重新開啟。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