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半前 Apple 推出了在當時可說集合了所有最先進硬體於一身的 VR 設備「Vision Pro」,在當時搭載超高解析度的 Micro-OLED 螢幕、M2 處理器、R1 晶片…於一身,並開出非常驚人的 3499 元(119900元)美金的訂價。在當時訂價雖高,依然還是有一群不缺錢的死忠科技愛好者購買,不過因為其銷售表現不佳,加上原本預計推出的平價版胎死腹中,也讓人好奇 Vision Pro 是否會從此成為絕唱。而近日蘋果在推出 M5 晶片系列新品時也悄悄推出了升級版,其中對岸最知名的硬體評測頻道「極客灣」在體驗 M5 款 Vision Pro 之後,給出的評價是這次的升級表現是「如升」。
最有感的升級:visionOS 26
極客灣認為,用戶在「M5 版」Vision Pro 上感受到的流暢度、手勢識別精準度以及整體響應速度的提升,幾乎全部歸功於 visionOS 26 的軟體優化。這使得搭載 M2 晶片的舊款設備在更新後,與「M5 版」在實際體驗上難以區分。
唯一的差異是 M5 版 Vision Pro  在注視點渲染像素點,比 M2 高了10%,但視覺上幾乎沒差異:
儘管 M5 晶片在性能上也的確有驚人的飛躍(CPU 提升 85%,GPU 提升 95%),但這份「硬實力」在當前生態中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因為絕大多數 Vision Pro 應用程式仍以 M2 晶片的性能為基準開發,額外的算力在日常使用和遊戲中幾乎無法被調用,導致用戶「完全用不出區別」。
更換 M5 處理器的新 Vision Pro 有哪些升級?答案是「如升」
除了處理器以外的另一提升,螢幕更新率雖提升到 120Hz 但在一般應用最多也只有 90 ~100 Hz,完全沒有差異:
這種硬體參數提升,但在應用中無感的狀況,所以螢幕這個規格提升也是「如升」(就是升了個寂寞)。
雖然在更新頻率方面,儘管硬體可達 120Hz,但受限於 VST 影像穿透的延遲極限(12ms),以及 Mac 虛擬螢幕內容本身的 60fps 限制,因為負責降低延遲的 R1 晶片並沒有升級,所以而核心體驗流暢度也沒有提升。
唯一能感受內建螢幕提升的方法是將 Mac 的畫面串流到 Vision Pro M5 上,這時候畫面的更新頻率才會有 120Hz的效果,而且僅限 UI 介面,實際的虛擬螢幕依然是 60Hz(有點搞笑):
極客灣認為真正唯一有用的升級點是隨機附贈的新頭帶,雖然它讓 M5 Vision Pro 重量變更重142公克了,但整體使用體驗比老款的好太多,搞笑的是這個頭帶也是可以另外購買的(只是很貴):
酷炫但容易膩的眾多裝逼應用
以目前 Vision Pro 的應用生態與應用場景,極客灣認為裡面大部分內容雖讓人感覺震撼,但內容大都只會看一次:
這類應用擁有極致的視覺震撼力,如 VR 全景紀錄片、3D 飛航追蹤 App(Voyager)等。它們是 Vision Pro 在初次體驗時的「門面擔當」,能迅速抓住用戶眼球,但其用戶黏性極低,往往在新鮮感過後便束之高閣。

Vision Pro 提供的「200 吋巨幕」觀影體驗是目前最實用且體驗最好的功能之一。透過 Infuse 等播放器播放本地資源,用戶可以獲得影院級的沉浸感。然而,主流影音平台(如 YouTube、Netflix)的官方支援度不足,仍是其普及的障礙。
作為生產力工具,Vision Pro 充當 Mac 的無線擴展螢幕是其重要用途。visionOS 26 帶來了超寬屏(解析度 10240*2880,約等同三螢幕)模式,進一步提升了多工處理能力。不過問題是使用者也不可能頭頂著這個重量辦公太久,而且更新頻率只有 60Hz。另外因為辦供應用太少,如果不串流螢幕的話,生產力還不如 iPad。
在虛擬協作方面,Vision Pro M5  的 Persona 虛擬形象雖有比 M2 表現好,不過高昂的價格也讓它注定成為非常小眾的使用場景。
目前 Vision Pro 在 To C 方面可能曲高和寡,但在工業應用部分目前已經有不少企業引進使用了,如 NVIDIA 的 omniverse 數字孿生工廠、醫療領域與工業建模就大量應用了(不過 M2 版一樣可以做到):
極客灣認為 Vision Pro  是一款「很酷,但也只限於酷」的產品,並沒有要花 119900 元台幣去買全新 M5 款 Vision Pro 的必要,如果真的想要的話,現階段去入手其他人放著吃灰的二手 M2款 Vision Pro 可能只要半價或不到的價格更有性價比。
想瞭解極客灣完整評測的朋友也可以看實測影片,相當有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