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看到某個軟體時,心裡自然地會認為這是經過精心設計和流程的成果。但如果你是有設計經驗的人,應該知道現實比想像還要混亂得多。軟體中的某些設計和功能並不總是深思熟慮而來,這次舉出的 4 個例子則是堪稱天才的意外產物。
4 個極具里程碑意義卻是意外產物的軟體功能
可調整的使用者介面參數
我們現在在作業系統上可以理所當然地改變介面的外觀,包含視窗顏色、系統字體、特定元素(如按鈕)的外觀等等,這在不同作業系統之間會有不同,但原理上是相同的。雖然不確定這件事是否為現代電腦介面調整的起點,但某個受到 Steve Jobs 啟發的發展很可能就是起始。
如 Andy Hertzfeld 在 Folklore 文章中所述,早期 Apple 員工 Chris Espinosa 正在設計一款 Mac 電腦應用程式。但當他把它展示給 Steve Jobs 看時,卻收到了一長串對外觀的批評。Steve Jobs 以對細節的挑剔著稱,最後 Chris Espinosa 靈機一動,簡單地加入一些滑桿和設定,讓挑剔的老闆坐下來,隨意調整應用程式介面的每個細節直到滿意為止。因此或許意外地創造了讓使用者決定介面的概念。
滑鼠的滾輪
自 1996 年微軟推出 IntelliMouse 滑鼠後,至今的滑鼠兩鍵之間的滾輪,大家都很習慣它用來捲動頁面,但根據 Oculus 共同創辦人 Jack McCauley 在接受 IGN 採訪時說到,它其實原本是為了縮放而設計。
不管 McCauley 是否真的是滾輪概念的唯一或主要貢獻者,我們確實在許多應用程式中使用滾輪來縮放。所以 Z 軸控制器的概念在 3D 應用程式和遊戲中依然適用,但想想有人對新硬體功能抱有宏大抱負,軟體開發者卻用它來避免拖曳捲動,這點就蠻有意思的。
Ctrl + Z 還原
在電腦上大多數操作、修改、輸入錯誤都可以靠 Ctrl + Z 來解決,事實上,現在電腦記憶體充裕,你經常可以還原大多數應用程式中已完成的多個步驟。
根據 Marvin Zelkowitz 於 1971 年發表的博士論文中提出,還原功能最初的初衷並不是為了給用戶來取消操作的,它原本是設計用來除錯,這樣可以一行一行地回頭看軟體,直到找出問題所在。其他人則更進一步擴展這個想訪,讓真正的 Xerox PARC 程式設計師們(比爾蓋茲和 Steve Jobs 都於此受到啟發製作圖形介面)給了我們 Ctrl + Z 的快捷鍵和還原的名稱,現在被人們熟知、愛用,甚至經常被它拯救。
瀏覽器分頁
在 90 年代末還沒有瀏覽器分頁這種東西,在當時只能用撥接上網載入一個網頁,所以問題不大,但後來瀏覽器加入分頁功能徹底改變人們工作和使用網頁的方式。事實上早在 1982 年就已經有像文字處理器這種附帶分頁界面的應用程式了。第一批具備此功能的瀏覽器是在 90 年代中期推出,但大多數人直到 2000 年代初的 Firefox 才開始使用分頁瀏覽,直到 2007 年 Internet Explorer 才開始將分頁瀏覽列為選項。
問題是,這些分頁最初並非為網頁瀏覽器設計,且最初只在部分瀏覽器中有此選項,但實際的瀏覽器使用者很快就不願意為了每個網站都開一個視窗,徹底改用分頁瀏覽。以筆者來說,常常會同時在雙螢幕上開三個視窗同時開啟 20 至 40 個分頁,你可以想像如果我必須同時管理 40 個獨立視窗,會對效率產生多大的拖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