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在本週於北京舉行的新品發佈會上正式揭曉自家首款3nm製程的自研旗艦處理器:玄戒O1,這項突破性的技術成果瞬間成為業界焦點。這不僅是小米技術發展的重大里程碑,更象徵其邁向高端化戰略與生態閉環佈局的堅定決心。不久後,有中國博主爆料稱,在非公開的溝通會私下交流中聽聞消息指出:「玄戒O1平均每顆晶片的綜合成本超過人民幣逾一萬元以上(折合新台幣四萬多元)」,這也讓人不禁驚嘆:小米這次「砸錢造芯」可說是不計代價。
自研3nm SoC,小米成為全球第四家自研高階晶片手機品牌
根據小米創辦人暨董事長雷軍在發佈會上的說法,玄戒O1的成功量產,代表小米正式成為繼蘋果、高通、聯發科之後,全球第四家擁有自主3nm製程手機SoC(System on a Chip;系統單晶片)設計與商用能力的企業。雷軍指出,該晶片研發團隊從原本的2000人擴充至2500人,年度研發預算從20億元(人民幣)大幅提升至60億元,累計投入已超過135億元人民幣(接近564億元台幣),金額之高令人咋舌。
業界人士分析,根據市場研究數據,28nm製程晶片的平均設計與開發成本約為4000萬美元,進入7nm後攀升至2.17億美元,5nm則為4.16億美元,而3nm晶片的設計、驗證與量產整體成本則逼近1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00億元)。
發佈會現場,雷軍也親自「算帳」:若以開發成本10億美元、首批出貨量100萬台估算,光是平均每顆晶片的研發成本即高達1000美元(約新台幣3萬元)。然而,與玄戒O1搭載的 Xiaomi 15S Pro及平板產品定價僅落在人民幣5500元至6500元(約合新台幣2.5萬至2.9萬元)之間,遠低於單顆晶片的開發成本,顯然「不計成本」只是為了打開市場,為高端化戰略鋪路。當然,如果玄戒O1銷售狀況良好持續生產的話,此價格也將會持續降低,但依然遠高於跟高通採購處理器的成本。
第三方市場研究機構 Omdia 首席分析師李哲(Zaker Li)則表示,玄戒O1作為小米自研晶片的首代產品,主要肩負「技術驗證」與「商業模式探索」的任務。其初期規模與產能被控制在數十萬級別,為的是謹慎試水、減少失誤,而由於流片數量少,單位成本勢必居高不下。
巨大投入的背後,小米的盤算是?
對於小米而言,玄戒O1的意義早已超越單一技術突破。這顆3nm晶片將成為其進軍自研晶片的「技術身分證」,並逐步擴展至整個智慧裝置生態系中的中樞節點:未來包括智慧手機、平板、穿戴設備、IoT裝置,甚至智慧家電,皆有可能搭載此自研核心,形成完整的生態閉環。
小米在AI方面的戰略也與自研晶片密不可分。隨著生成式AI、大語言模型(LLM)與邊緣計算需求迅速增長,裝置端的AI處理能力將成為未來的關鍵戰場。自研晶片能否有效整合AI加速模組、NPU(神經網路處理單元)與智慧感知能力,將是定義未來智慧裝置競爭力的關鍵,尤其玄戒O1的NPU部分還是小米自研的,並未使用ARM的公版架構可見一斑。玄戒O1若能在效能、功耗、AI處理表現等維度上站穩腳步,對小米未來的戰略來說無疑是一張強而有力的籌碼。
與蘋果、三星不同的戰略選擇:以量制價、壓縮回本週期
蘋果的A系列晶片與三星的Exynos系統,一直是手機SoC市場中的主流自研力量,不過他們普遍採取「閉門式」的生態封閉策略,將晶片僅用於自家產品系列內部(三星之前有短暫銷售過 Exynos 處理器,但後來因表現不佳已經幾乎無其他第三方使用)。而小米則採取相對開放的高性價比推進策略,冀望以大規模出貨與產品線多元化,壓縮回本週期。
這也反映在首波搭載玄戒O1的終端產品定價上:不追求毛利極大化,而是以性能與誠意打開聲量。
然而,這種模式也伴隨不小風險。一旦晶片在上市後被消費者發現穩定性、散熱或相容性問題,恐將對品牌聲譽與高端戰略造成反噬。因此,玄戒O1的實際表現與消費者回饋,將是決定小米能否成功「破圈」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