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疊 iPhone 傳聞已經吵了超過 6 年,從「快要推出」到「再等一年」的劇情一再重演。根據外媒 AppleInsider 彙整的最新情報,這款暫稱為「iPhone Fold」的 Apple 首款摺疊手機,可能最快 2026 年亮相,也可能延到 2027 年初才會登場。它或將採用 7.8 吋內螢幕與 5.5 吋外螢幕的雙螢幕設計,搭載液態金屬鉸鏈、雙鏡頭系統,價格可能突破 2,000 美元大關。這次,我們幫你一次整理完整傳聞,看看這款「傳說級 iPhone」到底有多值得期待。
▲圖片來源:AppleInsider
外媒揭 iPhone Fold 最新進度:螢幕規格、鉸鏈設計、售價一次看
如果你是果粉,大概早就對「 Apple 要做摺疊手機」的傳聞耳熟能詳了。外媒 AppleInsider 指出,這款暫時被稱為 iPhone Fold 的裝置,已經在傳聞界霸榜多年,幾乎每年都有分析師或爆料者信誓旦旦地說它「明年就來」。但直到今天,我們還沒看到它的真面目。不過,隨著三星、華為、小米等品牌都已在摺疊市場站穩腳步, Apple 似乎也不能再悠哉下去。
先快速回顧一下,關於 iPhone Fold 的推出時程可說是一波三折。從最早在 2020 年有消息稱富士康已開始測試原型機,目標是 2022 年推出。到了 2021 年,知名分析師郭明錤改口說 2024 年才會登場。後來在 2024 年初,又有人說要延到 2026 年,接著傳出會拖到 2027 年。
在今(2025)年初,市場一度傳出將於 2025 年底量產、2026 年上市;但郭明錤與 Mark Gurman 等人認為,最有可能的時間仍是 2026 年底或 2027 年初。
截至目前多數傳聞的共識是:2026 下半年量產,年底或隔年初正式上市。不過, Apple 產品延後發表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再等等」的可能性依舊很高。
▲圖片來源:AppleInsider
顯示螢幕是摺疊手機的靈魂。傳聞指出, Apple 曾與 LG Display 與 Samsung Display 同步開發不易折痕的混合 OLED 面板,採用玻璃與塑料結合的設計。然而,到了 2025 年,爆料指出 Apple 最終選擇三星作為主要螢幕供應商,因為三星在摺疊技術上有多年實戰經驗,能確保品質並縮短開發時間。
關於 iPhone Fold 螢幕規格部分,多數消息來源一致指向:
- 內螢幕:約 7.8 吋、解析度 2,713 × 1,920、428 ppi
- 外螢幕:約 5.5 吋、解析度 2,088 × 1,422、460 ppi
這樣的尺寸與 iPad mini 接近,摺疊後則像一台一般大小的 iPhone。
▲圖片來源:AppleInsider
摺疊機最怕的就是螢幕折痕與耐用度。 Apple 相關專利顯示,它曾考慮外摺與內摺兩種方案,也研究過自我修復塗層技術,試圖減少長期使用後的折痕問題。
2025 年的傳聞提到,iPhone Fold 將採用液態金屬鉸鏈,強度可能是鈦金屬的兩倍,耐用度有望大幅提升。郭明錤更指出, Apple 可能直接採用三星的成熟鉸鏈方案,以免延誤量產時程。
▲圖片來源:AppleInsider
根據爆料,iPhone Fold 摺疊狀態的厚度約 9~9.5mm,展開後僅約 4.5~4.8mm,比現有摺疊機更纖薄。在續航方面,傳聞指 Apple 正升級顯示驅動晶片製程,從 28nm 進化到 16nm,以減少功耗並縮小電池體積。同時,專利顯示它可能導入柔性電池,甚至使用「3D 疊層」電池設計來提升容量與壽命。
▲圖片來源:AppleInsider
相機方面,摺疊手機的相機系統必須兼顧雙螢幕使用情境。多數傳聞指向:
- 背面雙鏡頭:主鏡頭 + 超廣角鏡頭,主感光元件可能為 4,800 萬畫素。
- 外螢幕自拍鏡頭:挖孔設計。
- 內螢幕前鏡頭:可能隱藏在螢幕下方,不會破壞視覺效果。
有傳言說它將捨棄 Face ID,改用螢幕下 Touch ID,雖然可信度還不算高,但對摺疊機來說是一種可行選項。
摺疊 iPhone 幾乎不可能便宜。多數分析師認為售價會落在 2,000~2,500 美元(約新台幣 64,000~80,000 元),比現有的 iPhone Pro Max 高出一大截。若以高階筆電或桌上型電腦來比,它甚至可能比 Mac Studio 還貴。對 Apple 來說,iPhone Fold 可能是一款專攻高端市場的旗艦,鎖定追求新科技與高階體驗的用戶。
結語
Apple 的 iPhone Fold,從 2018 年就開始在傳聞中反覆登場又消失,如今看起來似乎真的離我們不遠了。根據外媒 AppleInsider 的整理,這款摺疊手機的輪廓已經相對清晰:7.8 吋內螢幕、液態金屬鉸鏈、雙鏡頭系統、超過 2,000 美元的售價,以及可能 2026 年底登場的時間表。
不過,這些都還停留在爆料與預測階段,真正的產品會長什麼樣子,恐怕只有 Apple 自己最清楚。對果粉來說,接下來的兩年將是漫長的等待,但如果這款手機真能兼顧美感、耐用度與體驗,那麼等待也許值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