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手機的續航力向來是大家最關心的重點之一,尤其是當電池容量不斷突破新高,大家都會好奇:數字真的能代表一切嗎?最近,一場引起熱烈討論的續航實測,把電池容量高達 7,500 mAh 的 Xiaomi 17 Pro Max,和電池僅 4,823 mAh 的 iPhone 17 Pro Max 等大尺寸旗艦手機放上同一個舞台,直接進行高強度的續航對決。兩者在經過遊戲、影音播放、上網與社群使用等一連串考驗後,最終結果卻相當出乎意料。
17 Pro Max 續航對決!iPhone 17 Pro Max PK 小米 17 Pro Max 誰能撐更久?
大電池不一定等於長續航?在智慧型手機快速發展的這幾年,電池技術已經成為各家品牌的重要戰場。隨著矽碳電池技術普及,中國品牌像是 OPPO、vivo、小米、OnePlus 都積極把更大容量的電池塞進旗艦手機中,藉此吸引用戶。前段時間小米在中國市場推出全新 Xiaomi 17 系列,其中 Xiaomi 17 Pro Max 就是最佳代表,配備了高達 7,500 mAh 的超大電池,幾乎比市面上的主流旗艦機多出一大截。
以常理來說,這樣的容量應該能輕鬆擊敗 Samsung Galaxy S25 Ultra 的 5,000 mAh,甚至也能壓過蘋果的 iPhone 17 Pro Max,畢竟後者的電池僅 4,823 mAh,兩者差距足足有三分之一以上。但實測結果卻顯示,事情並沒有這麼單純。
這次測試來自於知名 YouTube 頻道 TechDroider,他們安排了一個「電池酷刑測試」,模擬現代人最常見的使用情境,包含:
- 3 小時 PUBG 手遊(最高畫質設定)
- 3 小時 YouTube 影片播放
- 1.5 小時 Chrome/Safari 上網
- 1.5 小時 Instagram 使用
- 4K 錄影,直到電量耗盡為止
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從娛樂、社交到工作應用的全方位續航壓力測試,幾乎涵蓋了大家日常生活的主要耗電場景。
經過長時間測試後,幾款手機的續航時間如下:
Xiaomi 17 Pro Max(13 小時 36 分鐘/47.6°C):
Apple iPhone 17 Pro Max(13 小時 31 分鐘/43.1°C):
Xiaomi 15 Pro(12 小時 31 分鐘/47.4°C):
OnePlus 13(11 小時 56 分鐘/43.5°C):
Google Pixel 10 Pro XL(11 小時 28 分鐘42.6°C):
Samsung Galaxy S25 Ultra(11 小時 20 分鐘/45°C):
如果只看數字,確實 Xiaomi 17 Pro Max 在榜上最高,不過仔細比對後會發現,雖然它的電池容量比 iPhone 17 Pro Max 大了 36% 以上,但實際續航卻只多出 5 分鐘。而且還有一點值得留意, iPhone 17 Pro Max 在測試期間的溫度表現,比起多數 Android 陣營的旗艦手機可說是相當出色。
為什麼會這樣?
這樣的結果讓不少人感到驚訝,畢竟光是電池容量就差距這麼大,照理說應該有明顯優勢。分析可能原因,主要有幾個:
- 系統優化差異:
iPhone 17 Pro Max 搭載的 A19 Pro 晶片 擁有極高能效,再加上 iOS 系統長年累積的省電優化,讓它能把有限的電量發揮到極致。 - 軟硬體整合度:
蘋果向來強調自家軟硬體整合,從顯示器到背景任務管理,幾乎每個細節都能影響耗電。相對來說,Android 陣營即便有大電池,也可能因為系統運作方式或 App 後台耗能,導致續航表現沒有如預期拉開差距。 - 測試誤差與變數:
TechDroider 本人也提醒,這類實測有很多無法完全控制的因素,例如環境溫度、網路狀況、螢幕亮度細微差異,都可能影響最終結果。因此這個數據並非絕對,而是提供一個參考。
雖然 Xiaomi 17 Pro Max 沒能展現出「大電池霸主」的壓倒性優勢,但這並不代表它的表現差。相反地,它依然是續航表現數一數二的旗艦手機,只是在與 iPhone 17 Pro Max 的直接對比下,顯得有點「未達預期」。這也說明小米在系統優化上仍有努力的空間。
對消費者來說,這是一個提醒:選手機不能只看規格數字,特別是電池容量。最終的實際體驗,還是要依靠軟硬體調校與整體效能效率。
結語
這場 Xiaomi 17 Pro Max 與 iPhone 17 Pro Max 的續航對決,再次印證了「電池大不一定比較耐用」的道理。蘋果透過晶片能效與系統優化,成功讓小容量電池達到媲美大電池手機的表現。另一方面,小米則展現了硬體突破的野心,雖然結果沒有壓倒性勝利,但仍凸顯了大電池對日常使用的保障。
對一般用戶來說,選擇哪一款手機不只是看誰能多撐幾分鐘,而是要考量整體體驗、系統穩定性,以及個人習慣。畢竟,一支手機能不能符合你的需求,絕對不只是電池數字這麼簡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