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觀創新與實際體驗的拉鋸戰中,Apple 的超薄手機夢似乎又遇上了瓶頸。主打「輕薄美型」的 iPhone Air 上市後銷售不如預期,甚至傳出供應鏈停產、次世代機型延後登場的消息。明明設計突破、厚度僅 5.6mm,卻因電池縮水、單鏡頭與高價定位遭市場冷待。這不僅讓人質疑,在講求性能與續航的時代,極致輕薄是否仍是消費者買單的理由?Apple 又該如何調整「第四款 iPhone」的策略,才能不再重蹈 mini 與 Plus 的覆轍?
▲圖片來源:Apple Hub (X)
iPhone Air 銷量慘淡!下一代 iPhone Air 2 將無限期延後
Apple 原本寄望以「超輕薄設計」重新定義 iPhone 外觀的全新產品線─ iPhone Air,能為市場帶來一股新氣象。然而,根據外媒《The Information》最新報導,這款被定位為「史上最薄 iPhone」的機型,上市後銷售表現極為慘淡,甚至慘到讓 Apple 決定延後原定與 iPhone 18 Pro 同步登場的次世代 iPhone Air 計畫。
原先,Apple 打算在 2026 年秋季的發表會上,與 iPhone 18 系列一同推出新一代 iPhone Air,但現在這項時程已經被迫延後,最早也要等到 2027 年春季才有可能登場。這樣的延遲,對 Apple 而言可說是一記不小的警訊,這家公司再次陷入「第四款 iPhone 難題」。
自 iPhone Air 於 2025 年 9 月正式開賣以來,市場反應遠低於預期。報導指出,Apple 的多家供應鏈業者,包括富士康與立訊精密,已經大幅縮減產量甚至停產。目前富士康僅保留不到兩條生產線,預計在本月底前全面停止組裝。立訊更在 10 月底就已結束生產,整體出貨量幾乎腰斬。
這樣的情況,讓人不禁想起當年的 iPhone mini。當時 Apple 希望用小螢幕、輕巧手感吸引一部分使用者,但最終銷量不佳。後來推出的 iPhone Plus 版本雖然改走大螢幕低價策略,也未能掀起銷售熱潮。如今,主打「極致輕薄」的 iPhone Air 再度遭遇同樣命運,成為 Apple 在「第四款 iPhone」上的又一次失敗嘗試。
▲圖片來源:Apple
Apple 原本希望以 iPhone Air 的嶄新外觀重新喚醒消費者的興趣。畢竟,自從 2017 年 iPhone X 採用 Face ID 與全面螢幕設計以來,iPhone 的外型變化幅度相對有限。而 Air 的誕生,正是為了打破這樣的設計停滯。它的厚度僅有 5.6mm,成為 Apple 有史以來最薄的 iPhone。
然而,「薄」的代價相當高。為了實現超薄機身,Apple 不得不縮小電池容量、犧牲相機模組,最終僅保留單鏡頭設計;這讓它的續航力與拍照性能明顯落後於同價位的機種。更關鍵的是,iPhone Air 的定價達到 NT$36,900 起,僅比擁有三鏡頭與更長續航的 iPhone 17 Pro 便宜 NT$3,000 。消費者自然難以買單。
簡而言之,iPhone Air 成了「看起來很薄,但用起來不划算」的產品。外型創新雖吸睛,但實際體驗無法支撐高價位。對比其他品牌主打輕薄設計但兼顧規格的旗艦機,iPhone Air 顯得有點「為薄而薄」。
▲圖片來源:Apple
回顧近幾年,Apple 一直在嘗試打造一款能補足主線產品空缺的「第四支 iPhone」。
- iPhone mini 系列希望吸引喜歡小螢幕的用戶,結果市場反應冷淡;
- iPhone Plus 系列試圖以大螢幕低價打動主流市場,但銷售依舊平平;
- iPhone Air 則轉向設計創新路線,卻仍難逃失利命運。
這幾次的嘗試顯示,消費者的需求已不再只是尺寸、重量或外觀,而是「性價比與完整體驗」的平衡。即使 Apple 有設計優勢,若缺乏足夠的實用價值支撐,就算掛上「Air」這樣誘人的名字,也難以撼動市場。
儘管目前的 iPhone Air 銷售不振,Apple 仍未完全放棄這個系列。據報導指出,Apple 內部早已著手研發第二代 iPhone Air,原本計畫在下一輪旗艦週期中登場。新機除了延續輕薄路線外,預計將加入幾項重大改良:
- 48MP 超廣角鏡頭:主相機有望加入 48MP 超廣角鏡頭,提升拍攝焦段的多元性。
- 更輕的機身結構設計:採用新型鋁合金與玻璃材質,以進一步降低重量。
- 更大的電池容量:嘗試透過堆疊式電池技術,改善續航不足問題。
- 導入氣冷或液冷系統(Vapor Chamber):提升散熱表現,對高效能任務更友善。
不過,隨著銷售表現低迷,Apple 內部據傳正重新審視這款機型的市場定位。若下一代 iPhone Air 想要回歸,勢必要重新平衡「輕薄」與「實用」之間的比例,否則可能再次步上 mini 的後塵。
根據《The Information》的報導,Apple 接下來將採用「分期推出」的策略來調整 iPhone 系列發表節奏。預計在 2026 年秋季登場的將包括:
- iPhone 18 Pro
- iPhone 18 Pro Max
- 摺疊版 iPhone(暫名)
而標準版 iPhone 18 與 18e 則會延後到 2027 年初才推出。這樣的規劃可能也會讓次世代 iPhone Air 改到春季推出,讓它與標準版 iPhone 共享市場熱度,同時避免被旗艦機種掩蓋風頭。
▲圖片來源:Apple Hub (X)
從產品設計角度來看,iPhone Air 的誕生仍具指標意義。它代表 Apple 在外觀工藝上的極限挑戰,也展現品牌願意重新思考手機形態的勇氣。然而,市場的冷淡反應也再次證明:消費者在 2025 年這個階段,對手機的期待早已超越了「外觀漂亮」這件事。如果下一代 iPhone Air 能補足電池與相機規格的不足,也許仍有機會成為受歡迎的主力機型。但若仍以高價搭配不平衡的規格定位,恐怕再薄也難逃「厚重現實」的考驗。
結語
總結來說,iPhone Air 的故事讓人再次見識到 Apple 的兩難:設計創新與實際市場需求之間,並非總能完美契合。雖然目前這條產品線陷入停滯,但它留下的技術嘗試,也可能在未來的其他 iPhone 或全新裝置上發揮作用。畢竟,對 Apple 而言,任何一次失敗,往往都是下一次變革的伏筆。
延伸閱讀:



